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8-04-22 12:57 評論:0 點擊:1310
消息人士透露,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日前前往中國證監會實地調研,聽取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的工作匯報。而證監會也在近期接連出臺措施,規范股市。有分析指,中國股市將通過逐步完善市場制度實現“軟起飛”。
被譽為“救火隊長”的王岐山,曾在建行行長、央行副行長、廣東副省長任內,化解了一系列金融難題。
在新一屆政府中,他分管金融、商務等領域,被不少民眾寄予厚望。此番巡訪證監會,被視為有維護市場穩定的涵義。
《大公報》報道,此前公布的《國務院二○○八年工作要點》中,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已被明確列為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的重要任務。
證監會一石得二鳥
從上周末開始,證監會接連發布兩個重要文件,一是18日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這是監管部門第一次以行政規章的形式對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進行系統規定;二是二十日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對大小非流通股解禁進行了規范,超過總股本1%的股份出售就要上大宗交易平臺。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表示,證監會接連出臺的幾個文件,確實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是對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以及大小非流通股解禁的規范,都是起到了完善市場、規范投資者行為的作用,避免沖擊股價;二是股市比較低迷的時候出臺,可以增加市場的確定性,讓投資者對未來有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增強市場信心。
從去年十月六千點以上高位一路下跌到目前的近三千點,監管層一直沒有明確表態。對于此番出臺《意見》,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認為,此舉是政府在市場信心缺失到極點之后,一次明確的表態,可以看作管理層對于市場關注的一個信號。
學者不認同“救市”說
去年10月至今,救市的聲音此起彼伏。接連兩個文件的出臺,似乎讓股民看到一線希望。不少業內專家不同意“救市”的說法。趙錫軍指出,投資者心情可以理解,但卻往往把政府規范市場的行為和救市混淆了。兩個文件的出臺,應該是著眼于長期的規范市場,完善市場制度。只是目前股市行情處于特殊時機,政策的出臺在時間上巧合了,容易引起聯想。
滬深股市在21日早盤高開逾6%,但隨即掉頭回落,并且一度逼近三千點,創出今輪調整的新低位。可見,市場信心依然低迷,觀望情緒濃重。
實際上,早在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高層就明確表示,證監會不會承擔救市角色,不會重蹈“政策市”覆轍,但會研究股市下跌背后的情況。在過去的幾年,政府常常在股市暴漲的時候出政策打壓,在暴跌的時候又出政策扶持。這令不少股民對政府政策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在行情低迷的時候表現得更為明顯。
對股市慢藥調理
有專家指出,對于中國股市出現的毛病,證監會近期一系列舉動來看,政府正在使用“慢慢調理”的方法,使股市“肌體”更為健康,也就是更主動地改用市場化的手段,將改變以往“下猛藥”從完善市場核心制度出發,來維護股市,實現股市的“軟起飛”,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遇病“下猛藥”救市,如動輒調整印花稅來強行調控股指。
“實際上,應該盡量避免通過調整稅收的大幅度變化,來影響投資者的行為。市場應該通過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來反映,而不應該通過稅收高低來反映。”趙錫軍表示。
另外,有效遏制通脹,也是牽動股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總理溫家寶已經不止一次的提及,今年可能是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高居不下的CPI加劇了市場對宏觀經濟的擔憂。“經濟的不確定因素”實際上比“政策的不確定性因素”扮演著更具殺傷力的角色。如果高通脹持續,即使下調印花稅,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股市當前的弱勢格局。
王岐山在2007年初訪問英國金融城時曾坦言,“作為新興市場,中國的資本市場一定會有挫折,一定會有毛病,但也一定會更加開放。
搜狐證券聲明:本頻道資訊內容系轉引自合作媒體及合作機構,不代表搜狐證券自身觀點與立場,建議投資者對此資訊謹慎判斷,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在漫漫征途中,容易迷失方向。時常要提醒自己,當初的夢想、當初那份堅持和執著是否還依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