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fā)表日期:2008-06-18 20:13 評論:0 點擊:1363
6月6日,紐約原油期貨油價每桶一度達創(chuàng)紀錄的139.21美元,逼近140美元/桶,創(chuàng)下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交易設立以來最高交易價、最高收盤價和單日上漲幅度三項紀錄。近日,從歐洲到亞洲,從航空業(yè)到運輸業(yè),從漁民到卡車司機,頻頻出現罷工、游行、抗議熱潮。14日,韓國貨車司機甚至威脅封鎖國內最大港口釜山港,抗議政府未能為深受油價上漲影響的司機解決生計問題。從去年夏季開始,美元貶值成為投機商炒作的最初源頭。今年以來,石油價格扶搖直上,連續(xù)刷新油價的歷史高位。在石油供求基本平衡下,油價有沒有可能下跌?專家普遍認為,在如今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情況下,國際油價是難以大幅下跌的。
美元:石油的主要結算貨幣 美元匯率下跌,油價為何會上漲?簡單地說,是因為美元是石油市場的主要結算貨幣,大概占到結算總量的80%左右。據歐佩克計算,美元每貶值1%,每桶石油就上漲4美元。換句話說,油價上漲和美元貶值是同步的,這是因為石油漲價可帶動原材料漲價,大量漲價的商品可在國際貿易中造成巨大的“美元需求”,大量美元需求又讓美國有機會輸出美元來填平經濟窟窿。
我們可用更通俗的話來理解。如果在美元大幅貶值,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不變,實際意味著油價在歐洲、日本能用較以前更少的貨幣買油,這就意味著石油價格在歐洲下降了許多。而在進出口關系上就意味著,石油輸出國要進口同樣多的某種商品,必須要用比幾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換。因此,為彌補美元貶值帶來的影響,石油價格肯定要以上升來“糾偏”。
現在,美國又開始實施大幅貨幣貶值計劃,將美元從1.3美元兌換1歐元的水平,貶值至1.47美元兌換1歐元的水平,甚至揚言要到達1.5比1的水平。美元的貶值,就說明美國政府要向世界增發(fā)貨幣了,而消耗多余貨幣的途徑就是石油漲價。因為石油是最基本的原材料,石油漲價可帶動多種商品的原材料價格上漲。這樣一個乘數效用的通貨膨脹,剛好可以掩蓋美國政府增發(fā)美元的事實。
美國:用印美元的價格換石油 此番石油價格的暴漲,實際上是利用石油價格杠桿對全球財富重新分配。那么,毫無疑問,獲利者包括:1.石油輸出國,他們控制這世界80%以上的石油資源;2.西方石油公司。此外,諸多參與石油期貨交易的金融投機機構和投機者也獲得巨額收益。讓人難以理解、卻又千真萬確的是,此次石油暴漲的最大收益者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美國。這與美元是石油的主要結算貨幣直接相關。
對其他國家來說,購買石油所付出的美元,是他們以實物產品或服務換來的;而美國是世界的“核心貨幣國家”。就像克魯格曼說的那樣: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產美元。現在美國生產1張100美元紙鈔的成本是6美分,也就是說,美國利用其核心貨幣提供國的地位,是在用印刷品的價格換石油。就像伊朗石油部長努扎里所說的那樣:“問題不是油貴,而是美元太便宜了。”
有賺便宜的,自然就有人吃虧。今年以來,除美國以外的石油進口國成本都大幅增加。基礎資源的價格上漲,引發(fā)廣泛領域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油價等資源價格持續(xù)上漲,制成品價格也將隨之提高,最終將抑制消費和生產,把世界拖入蕭條。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