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1-17 10:49 評論:0 點擊:1757
基金盛世?
基金們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監管層的愛子、資本市場中的綠洲。但對于苛責者而言,繁華背后,僅僅是喧囂一時的“盛市”還是基業長青的“盛世”?
從單只基金與單只QFII來比,可能沒有什么問題。但中國基金業跟QFII整體相比,就有種雞與烏鴉的感覺:中國基金業有翅膀,卻不會飛。QFII究竟比中國的基金們強在哪里呢?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曾夢想在火山口大發其財,但不幸夢想迷失在黑幕之下,此后,他們踏實起來。時至今日,8年過去,基金業迎來了全新的一片天,似乎正在開創著一個“盛市”。
當上證綜指從2200點下跌到1100點四年熊市中,中國基金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卻從2000年的562億飛躍到2005年的5000多億;基金公司從最初老10家變成了今日52家,其中合資公司20家。
基金們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監管層的愛子、資本市場中的綠洲。但對于苛責者而言,繁華背后,僅僅是喧囂一時的“盛市”還是基業長青的“盛世”?
內源發展沖動
在監管層的視野里,基金業今日之繁華不外乎兩個方面:市場化的改革釋放了基金行業的潛能;而政府對節奏的把握又保持了行業有效但非過度的競爭。
中國證監會基金部副主任祁斌認為,市場化的改革也有力地推動了金融產品的創新。審批體制的松動使得基金公司面臨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由此激發了創新能力和服務質量的大幅提升。
2002年以來,中國基金業相繼推出了債券基金、指數基金、傘形基金、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可轉債基金、上市開放式基金(LO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中短債基金等創新產品。
短短的四五年時間里,中國基金業不僅成功地讓所有世界發達市場的主流基金產品在中國本土落地生根,而且在復雜金融產品如ETF等的研究和開發中,還推動了相關產業和交易制度的革新。
基金黑幕之后,以“好人舉手”為發端“讓市場監管自己”成為基金監管主流。
在過去幾年里,基金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大量出現,開始對基金業進行市場化評價;自律組織開始發揮規范行業行為的作用;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大型機構投資者對基金的公開“選秀”,將基金公司推到直接競爭的最前沿。
在基金監管者看來,放松管制使得政府監管機構從繁冗中脫身出來,監管效率和力度反而大大加強。
一直以來,投資渠道狹窄苦惱著國內居民,鈔票只能在銀行體系里,低效地“繁育”利息。逐利的資金鼓躁著,試圖沖破藩蘺。在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財富效應為負的情形下,證券投資基金適時而生,專家理財的招牌,讓眾人心動不已,雙方各取所需,基金業就此步步圈地。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基金業今天繁華較之明日興盛,只是“小巫見大巫”———當下十幾萬億居民儲蓄寂寞地趴在銀行的電子系統里,等候時機。
“鹽堿地種不出好莊稼。”資本市場之于基金,好比土壤和莊稼。始于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中國資本市場正逐漸“換了新顏”,隨著深層次改革的不斷推進,資本市場未來正鋪陳出另一幅畫卷。
基金力量
基金業舉手投足都放射出“魅力”———2003年,基金業扛起的“價值投資”大旗在市場中揮揚,“莊股”時代徹底走向衰亡。2004年,“五朵金花”橫空出世,基金“理財專家”名實相符。
而當基金業從最初的“散兵游勇”轉為集團軍時,基金業又成為一股無法匹敵的力量。
招行轉債事件,基金業集合券商,群起攻之,招商銀行被迫讓步,成為基金力量第一次大規模展示。食髓知味,自此之后,其力更強,其勢更猛。
分類表決機制啟動之后,但凡基金重倉上市公司的重大決策,無不閃現著基金業的身影。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變了,凡做出重大決策之前,必先爭求基金業的意見,名之為“拜訪”。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之后,基金業更加“八面威風”,“得基金者可股改”之聲在市場間廣泛流傳。
基金業最大“慘敗”,其對手是中石化,是役為“茂煉轉債”事件。在中石化力主之下,茂煉轉債最終轉股不成,被中石化收編,基金試圖阻擊,無果而終。
基金業之所以要“四面樹敵”,緣于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之困境———大股東一股獨大,操縱公司、操縱董事會、操縱管理層,把上市公司當成提款機,此時,基金業雖更多地在維護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而實際上卻成為中小投資者的代言人。
基金業力量的崛起,也是市場期望的———基金業崛起之后,市場中添了一支可與大股東對抗的生力軍。市場博弈力量增加,以前不可一世的力量就要收斂,對于市場的健康發展而言,功莫大焉。
但是,約束條件變了,原來的收益可能變為成本。也是在股改啟動之后,業內流傳著部分基金被上市公司大股東收買的消息,最終雖查無實據,但證監會副主席桂敏杰還是不失時機地提醒基金業,要謹慎。此前,在某大盤藍籌公司增發事件中,也傳出過基金與上市公司勾勾搭搭的“緋聞”。
“幾個不同聲音”
基金今日之繁盛蔚為大觀,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基金業已經形成一個有效競爭的市場。但“我們很難說今天的中國基金業有多么完美”,祁斌在與清華大學學生理財協會的學生們溝通時這樣說。
在要求近乎于苛刻的人看來,現在的中國基金業只是非完美“盛市”。
“分散投資、集中持股”過去數年中被基金業奉為“圭臬”,而其集中持股度之高令人咂舌,基金經理的解釋顯得很是無奈:“中國股市值得投資的公司太少。”
誠然,數年積淀,中國股市留給我們好的上市公司實在不多,“一年贏利、二年虧損、三年ST”的現實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剩下業績穩定、持續增長、沒有污點的公司少之又少,業內測算只有200家左右。
但是,中國基金業真的能逃出“羊群效應”的投資宿命嗎?集中持股是不是“羊群心理”的托詞呢?
股改中基金的暫時迷失與QFII的果敢形成鮮明對比。
股改之后,基金一度陷入“尋寶”游戲———尋找下一家股改公司———之中,“價值投資”岌岌可危。與之相比,QFII卻顯得篤定、果斷。股改啟動不久,即發現大批公司流通股股東名單中有QFII現身。
從單只基金與單只QFII來比,可能沒有什么問題。但中國基金業跟QFII整體相比,就有種雞與烏鴉的感覺:中國基金業有翅膀,卻不會飛。QFII究竟比中國的基金們強在哪里呢?
《戰勝華爾街》中曾以40年的數據統計作結:真正戰勝市場的基金不是有顯赫基金經理的公司,不是名氣最大的公司,而是那些一以貫之,將一個投資理念進行到底的公司。
較之QFII,中國的基金業發展時間短,整體上暫時不如人,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中國投資者普遍缺乏耐心,基金公司“短視”之下,讓中國基金業形成高層次的投資理念,路還很長。
中國基金經理普遍面臨著巨大的職業壓力,短期投資業績如果排在基金后幾名,將面臨下課的危險。而中國的基金持有人普遍沒有長期投資理念,追逐著短期高利。在這兩種力量左右之下,中國基金業要走的路徑可能更為曲折。
從實際投資回報效果看,中國基金業的成績差強人意。1998年以來,中國基金規模在飛一樣擴張,但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國基金業總體只為持有人提供了386.49億元分紅,總體經營業績231億元。即使在監管層對外宣傳基金業時,對此也“刪而不述”。
但基金的投資回報卻是最重要的。不關注這一細節,就好比富豪榜公布的不是富豪們的凈資產,而是總資產,實際上,這些富豪們可能已經成了“負翁”。
總體而言,2002年以后,基金初步展現了專業理財的水平,戰勝了市場,創造了專業價值。但這足夠了嗎?

我是這樣想的,所以就這樣說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