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解讀19大報告 | 金融領域的“三大成就,兩個問題,一條底線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8-02-12 10:15 評論:0 點擊:1601
香帥如是說2017年11月,黨的19大閉幕,歷史的另一場大幕正在緩緩拉開。理解時代大勢成為每個普通人最渴望也最必要的“剛需”。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領航者報告”,19大報告是理解這個時代和這個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文本。作為和普通人錢袋子聯系最緊的領域,金融行業無疑是過去五年最大的亮點之一,但也經歷了最多的跌宕起伏。18大以后,金融業放開的步子是所有行業部門里最快的,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科技金融,混業經營態勢的形成,對百姓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我們也見證了同業市場和銀行間市場的巨大波動,2014年開始的互聯網金融浪潮以及之后的大量金融詐騙事件,2015年A股流動性危機,2015年年底開始的保險業“妖精”事件,2015-2016年人民幣的單向貶值狂潮,2016年的債災。更重要的是,從2017年開始的金融嚴監管,對于銀行,資產管理部門都產生了巨大影響——19大之后的金融航母將何處去?“得到”應網信辦的委托,制作了解讀十九大報告的系列內容。我負責了其中金融板塊的解讀解析。對于金融領域在過去和未來的發展演化,我用“三大成就,兩個問題,一條底線”十二個字做了概括。
文/香帥19大已經勝利閉幕兩個月了。在這次具有承前啟后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我們黨的19大報告對于未來中國的發展路徑,提出了綱領性和指導性的意見。這些國家大事,其實和我們每個普通百姓都息息相關。今天,我來給你用簡單的邏輯解讀我們19大報告中關于金融的部分。
縱觀整個報告,我們會發現,這里面既有關于過去5年中金融工作的回顧總結,又提出了未來金融市場發展的方向和底線,方方面面,都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為了方便你的理解,我用“三大成就,兩個問題,一個底線”進行了概括。
首先,你會發現,我們國家的金融市場發展很快,尤其在金融科技化,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這三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次,在金融市場深化的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金融風險事件高發和(資金脫離實體經濟的)“資金空心化”這兩個問題;第三,下個階段的金融發展,我們一定要以“保障人民財產安全,防范金融風險”為底線。過去 三 項 成 就 1. 金融科技化
首先我們來看看,金融領域取得的三大成就是什么?這些“國家大事”到底和我們是怎么密切相關的。
比如說金融科技化,這個詞聽著高大上,其實就和我們每天的生活密切相關。
現在我們大城市里基本開始普及移動支付,從昂貴的百貨商店,到街邊賣紅薯的小商販,一個手機全部可以搞定,還有原來繁瑣的水衛煤電繳費,手機繳費……現在都只要動動手指就行了。杭州曾經有真實的笑話說,小偷到杭州發現無處下手,感嘆“生意不好做了!” ——中國新經濟業態的轉型已經在悄無聲息中拉開了序幕,你看,電商,物流行業的超高速發展,滴滴,共享單車,城市外賣等O2O服務業的遍地開花,哪一項都和移動支付基礎設施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tp=webp&wxfrom=5&wx_lazy=1
除了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企業外,銀行、券商、保險等大家熟知的傳統金融機構,都紛紛擁抱數字技術,很多從國外回來的人都有感覺,現在國內匯款,支付,力促等各種金融服務的效率,比很多原來發達的金融市場要高不少。
現在大家都把“移動支付”看成中國的“新四大發明”,說明中國在這次數字金融浪潮中,已經以“后發優勢”占據了先機。這個先機的取得,有兩個因素是決定性的:一我國巨大的市場容量,為技術應用改進提供了無限空間,二是我國政府在互聯網金融方面一直采取開放包容審慎的態度。 2. 人民幣國際化
說完金融科技化,我們再來看人民幣國際化。所謂人民幣國際化,就是人民幣走出國門,在其他國家使用,并在國際貿易中用來計價、結算,甚至用作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
人民幣國際化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最直觀的就是過去5年,我們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地區,東南亞、韓國、港臺地區,甚至在俄羅斯等國家已經很普及了,現在去這些國家旅游,很多時候都用人民幣結算,甚至直接支付寶微信付款就可以了。以后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了,大家出口旅游不用換外匯,帶人民幣就行了,就像美國人出國只需要帶美金一樣。
除了給我們老百姓生活帶來方便以外,人民幣國際更是影響國家戰略的大事。二戰以來,美元一直充當著“世界貨幣”,國際貿易結算,大宗商品價格,都用美金計價,美國通過這個美元機制,獲得了很大戰略利益。隨著中國的崛起,人民幣必須走出國門,參與塑造未來的國際貨幣體系,避免我國在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中吃虧。
2015年,關于人民幣國際化有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人民幣脫鉤美元,二是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也就是通常說的SDR,了解SDR,請戳鏈接“SDR:你不用想得太多”),這意味著我們和美元,日元,歐元,英鎊一起成為全球5大貨幣,成為了國際貨幣的一個基準,這些事件都為咱們貨幣走出國門,自由使用掃清了障礙。
你看,“國家崛起”絕對不是空泛的概念,它意味著我們的貨幣強大,百姓受益。
3. 市場利率化除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科技化外,另一個了不起的金融成就是利率市場化。所謂利率市場化,就是我們的央媽放開利率的管制,讓金融機構根據市場供需關系決定利率。這樣會使得資金更快的流向那些效率高,回報高的地方,那些賺錢的好企業就能更快的拿到資金,實現整個經濟的良性循環。不單單企業,百姓的財富也和利率市場化密切相關:比如說,利率市場化以后,存款利率就慢慢放開了,你有沒有感覺到這幾年老百姓的理財工具多了不少?各種銀行理財產品,各種貨幣基金都像雨后春筍一樣的涌現,老百姓的財富管理多了不少選擇,這是真正的開始用金融市場“藏富于民”。比如我在得到課程里講過的貨幣基金,就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百姓通過這些金融工具多收了三五斗。現在2. 兩個問題 剛才說了,前幾年我國的金融工作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科技化方面取得了三大成就,我國的金融總資產規模從2012年的120萬億上漲到2017年的240萬億左右,但是,在市場快速發展,金融創新不斷地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風險事件高發,二是資金空心化。
1. 金融風險事件高發
比如最近的錢寶網,2013年的泛亞案件,2015年的e租寶案件,打著互聯網金融的旗號,進行詐騙集資,共涉及資金1400多億,上百萬普通百姓的積蓄被洗劫一空。還有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銀行,信托,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面臨更大市場競爭壓力,部分機構出現了經營操作過于激進,杠桿率過高的問題,比如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就出現了風險違約事件。我也在得到課程和大家仔細分析過如何分辨這些“影子銀行”業務(產品)的風險。 2. 資金空心化
另外一個問題叫資金空心化,也就是資金不進入實體經濟,創造價值,而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進行各種投機、套利、炒作。比如說,趙薇夫婦利用空殼公司,加50倍的高杠桿收購上市公司“萬家文化”,在短時時間內,造成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這種“資金空轉”,沒有創造更多財富,反而造成了股票,債券價格的泡沫。2015年A股市場出現巨大風波,短短一個月時間A股價格下跌了30%,2016年底債券市場又出現過度波動,國債期貨出現超常的8%的跌幅,都和資金空轉,盲目加杠桿有關。
綜合下來,這5年中,金融創新出現了一些不規范行為,市場化進程中出現的資金空轉行為導致了金融市場各種金融風險事件,對百姓的財富安全和經濟的平穩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需要及時糾偏,回到正道。
堅守3.一條底線
那么,怎么糾偏呢?這也就是我們19大報告明確的指出的,要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回首發展中國家的歷程,很多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經常是因為發生了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爆發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比如,拉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在80年代經歷了債務危機,導致了增長停滯20年。再比如,東南亞國家199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過的國民財富大幅下降。
所以,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我們國家持續增長,人民財產安全的基礎,這也是為什么19大報告將這個底線放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
具體的說,防范金融風險要從機構,監管,和教育三個層面著手:
第一,就是金融機構要去杠桿。杠桿率過高,比如說,一個金融機構的杠桿率是20倍的話,意味著自有資金只有總資產的20分之一,只要發生5%的壞賬,這家機構就資不抵債了,所以防止杠桿過高,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這也是最近中央頻頻出手“去杠桿”的根源所在
第二,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出現了資金繞開監管的情況。比如銀行的錢,通過同業市場拆借,信托可能去了房地產,或者去了股市,導致風險累積不容易被發現。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縮短資金鏈條,理清資金流向,進行穿透式監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從源頭上消滅金融風險,需要普及金融知識。很多時候,投資者對于金融產品風險的無知是金融風險的累和爆發的源頭。比如說,我們當中一些人參與P2P平臺的放貸,一定要了解P2P的定位是信息平臺,并不提供資金安全擔保,還有,在我們得到課程里,經常有用戶告訴我,身邊有“一款只賺不賠的金融產品”,我一看,絕大部分是金融傳銷詐騙。我們要打破金融知識上的不平等,讓老百姓樹立風險-收益平衡的金融觀念,這樣從源頭上防范金融風險。所以,在金融扶貧的過程中,我覺得,金融知識的普及是真正的普惠金融,這也是為什么最近監管部門提出,要讓金融知識走入中小學的原因。
※ ※ ※ 本文純屬【onlylong】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