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8-08-26 23:32 評論:0 點擊:1261
鑒于中國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的弱勢地位,有必要以強制分紅、恢復類別表決制等有中國特色的辦法,以外在的剛性約束強迫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中小投資者妥盡信托責任,避免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取款機、收割機的不正常局面。
從2007年6000點高位迄今,滬綜指下跌60%、滬深兩市總市值縮水1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現實讓各方痛苦,待上市公司不能上市,上市公司無法再融資,紅籌股不能回歸,券商與基金業績岌岌可危,難過年關,中小投資者的真金白銀換成了手中價格腰斬的股票。一句話,股市喪失融資、投資等所有功能。
正確看待股改
面對市場急挫,人們開始反思股改,一些人認為目前的市場已經宣告股改失敗。
輕易為股改打上失敗的句號是不負責任的。回顧股改之前的中國股市,地方國企解決融資難的場所,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區隔,大股東沒有做好公司的動力,國有股減持雪上加霜,直到股市崩潰性下挫,失去投資、融資、優化配置資源的所有功能。這些難題不破解,中國資本市場無法向前推進。股改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通過對價方式,中小投資者破天荒地從上市公司獲得了補償,股改實行了類別表決制,給予從來只能用腳投票的投資者用手投票的權利。中國資本市場向公平、向投資而非圈錢、向股市的正常功能邁出了微小但極其重要的一步。
股改遠非盡善盡美,設計過程十分粗糙,體現出急功近利的一面。最為人詬病的是,以十送三的對價給予投資者的補償標準不合適,通過大小非鎖一爬二的方法,將解禁陣痛期延遲至一年以后,造成投票獲利者與承擔成本者可能是兩撥不同的投資者,投票者被眼前對價蠅頭小利所誘,并不珍惜手中來之不易的投票權。
現在股市在排山倒海的大小非壓力之下,呈一瀉千里之勢,就是股改矛盾后移的后遺癥。更重要的是,股改取得表面成功之后,有關方面并沒有以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將股改所體現的公平手段一一收回:類別表決制束之高閣,中小投資者重新回到手中無博弈工具只能用腳投票的老路;各種各樣的融資、再融資項目,圈錢的急迫性顯露無遺;上市公司對于中小投資者的信托責任不再提及,沒有強制性補償舉措,股改后的新上市公司沒有支付對價,卻搭便車享受了高溢價發行紅利與全流通紅利;股改的存量大小非已經使市場不堪重負,管理層卻制造了占比更多的增量大小非……
可見,對于股改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市場漲跌論英雄,而必須回到市場效率與公平這兩個關鍵議題上。股改中一些閃現市場公平與效率之光的舉措,理應在股改后作為制度固化下來,堅定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信心;而對于股改存在的設計不嚴、急功近利、責任主體不一致等弊端應該好好總結,避免在今后重蹈覆轍,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然而很可惜,在股改之后,隨著市場的暫時回暖,我們看到了相反的一幕:各種圈錢舉措層出不窮,對于特殊階層的約束往往停留在口頭上,言甚其實。甚至,在提高市場效率的名義下,剝奪了中小投資者的博弈權;對于越來越多的大小非,止于言語恫嚇與粗疏的缺乏細則的約束,使大小非如驚弓之鳥。
只有正確看待股改,才能從根本上救市,也才能從根本上以制度治市。
股市如何走出困境
要讓目前的股市走出困境,首先要改變宏觀經濟舉措,使市場堅定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信心,否則,對未來預期的失望會以極端的方式體現于資本市場。
目前全球經濟不樂觀,中國經濟處于較大的不確定性的風險之中。固定資產與外貿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前5個月,本年施工項目計劃與本年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金額出現趨勢性下降,前者從2004年2月的52%下降到17.6%,后者2008年以來的累計同比增長率都為負數。外貿更是如此,今年一季度中國貿易順差同比下降11%,去年同期是增長 47%,這說明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的主要引擎動力大減,對于經濟是嚴重威脅。
此時宏觀經濟舉措有必要未雨綢繆,進行逆周期操作,而不是在國際經濟形勢急劇惡化后,繼續實行緊縮政策,使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企業雪上加霜。目前宏觀政策出現的微調,轉向“一保一控”是正確的,是適時而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消中國股市的極端恐慌情緒,防止形成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互相強化的向下格局,最后重回1998年政府強力救市的局面。
其次,反省股改前后中國資本市場的成功得失,將一些成功的經驗作為制度性的措施固化下來,奠定中國股市健康發展的制度性基礎。鑒于中國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的弱勢地位,有必要以強制分紅、恢復類別表決制等有中國特色的辦法,以外在的剛性約束強迫上市公司大股東對中小投資者妥盡信托責任,避免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取款機、收割機的不正常局面。
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固定的紅利制度,將對投資者的回報與上市公司的融資、再融資結合起來:上市公司首發時,必須將分紅比例寫進公司章程;從股改前延續而來的存量——1300多家上市公司,必須做出補充承諾,將固定的分紅比例寫進上市公司章程,否則凍結上市公司大小非的解禁權。
第三,認真處理大小非“堰塞湖”。要從源頭上化解資本市場投資者對于大小非的恐慌情緒,有關方面必須正視、承認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定價權割裂,一級市場以每股一兩元人民幣的持股成本與二級市場動輒15倍以上的市盈率形成強烈反差。公平的市場要抓核心,一二級市場的定價的不公允就是核心。政府已經動手限制上市公司高管無度的自我激勵,這一政策可以用于大小非政策,對于一級市場實行公允定價,防止一級市場的獲利者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掘墓者。
比如可以將大小非減持置于大宗交易平臺,鼓勵以券商做市商的方式,幫助大小非股東找到合適的股權交易者,一方面在大小非與二級市場之間建立估值體系的防火墻,防止近十萬億元人民幣的大小非如堰塞湖決堤,徹底沖垮二級市場。目前有關方面不斷用言論與含糊其辭的舉措對大小非敲山震虎,國資委數次表示國有控股股東不會輕易減持,前者的做法是使大小非在驚慌之下減持速度加快,而后者則是國資委的承諾,承諾不是正式契約,而是對投資者的恩賜,不可能成為資本市場的制度基礎。
公平的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的基礎
資本市場救市,必須建立公平的市場體系。公平的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的基礎,在制度性的溝通機制建立之后,市場效率將因此提高而不是降低。擔心給予中小投資者博弈權將降低中國資本市場的效率的看法,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十分有害。
中國資本市場到目前的經驗證明,以剝奪中小投資者權利為前提的高效率,使資源發生錯配的概率增加,資本市場將產生周期性失靈癥,股市的急漲急跌正是這一病癥的反應。前有國有股減持,后有大小非減持,都是這一病癥的典型代表,最終不得不由中央政府提到最高決策層面實施一攬子搶救計劃,既增加整個社會的成本,還破壞了市場的誠信基礎,加劇了市場的投機風潮。
強制分紅、改變大小非交易方式等手段,可以一步步重塑市場信心,改變投資者跟風投機的態度,使人們回到實體經濟、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上來。
A股市場這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是最不確定的市場,從基礎制度、估值體系到主要技術指標都在變化,惟一能夠讓投資者提振信心的是,看到不公正的市場基礎正在改變,看到有關決策部門對于資本市場的敬畏與尊重。

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鴨子,由于暴雨的緣故水面上升,你開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時你卻以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