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4-17 12:27 評論:0 點擊:1660
通過對多位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采訪,基本獲得了以下三大共識。其一,3月份銀行信貸的增量依然在快速增加,有專家估計,至少應在5000億元以上,有人甚至估計應高達5500億元左右。盡管每年上半年通常是銀行貸款投放的高峰期,但這樣的增速也實在有些過快。按這樣的增速,上半年就可能達到全年新增貸款規模的預定目標。其二,專家們估計,前三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同比增速,同樣會超過前兩個月。其三,居民消費價格的同比漲幅不會高過上個月的數據,應當處于持平或微跌水平。
上述三大數據看似有些矛盾——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增加,物價卻在下降。但從歷史的經驗上看,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上漲,必然導致物價上漲,而現在沒漲,或許僅僅是因為規律性的遲滯效應而已。因此,這樣的矛盾不應當成為阻礙央行緊縮貨幣的理由。相反,如果貨幣政策是盯住通貨膨脹的,央行調控是講求前瞻性和預測性的,那么考慮到投資與物價、貨幣政策傳導等遲滯效應的因素,現在已經到了央行更大力度地緊縮貨幣的時候了。
調整準備金率優先?
有專家認為,按照目前市場貨幣的數量,以及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僅僅依賴上調法定準備率,恐怕效果有限。主要是由于目前市場貨幣數量遠遠大過2003年和2004年。盡管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已經下降為3%,比去年末下降1.22個百分點。但有關專家認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未必能有效抑制信貸規模的增長,因為金融機構有大量的資金在貨幣市場運作。因此專家建議,提高法定準備率必要,也可先行,但同時應當配合價格手段——除了下調超儲利率以外,還應當想辦法提高銀行的貸款利率。
國際收支平衡的要求
實際上,近五年來,中國的貨幣政策一直為越來越多的外匯占款所困擾。為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買回市場多余的外匯,然后再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大量發行央票,以收回市場過多的基礎貨幣。長期這樣的操作,不僅大大增加中國貨幣政策的成本(央票付息),而且也弱化了公開市場操作效率。有專家測算,目前央票發行對回收貨幣的效率僅為30%。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困境,人們通常會認為是人民幣匯率彈性過小所致。但這里恐怕忽視了另一個原因,長期以來,人民幣貸款利率過低,同樣也維系了出口企業的低成本生產,從而鼓勵了商品出口。因此,適當提高貸款利率,不僅可以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同時也可達到抑制出口增速的目的。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