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9-08-12 08:30 評論:0 點擊:1373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定義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癥,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于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他們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他們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們采取了“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把解救者當成了敵人。
[編輯本段]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條件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編輯本段]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起源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后,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后,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后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并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并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后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癥候群的例子見諸于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經驗。以人質為例,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于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后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么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警方找來心理學家:三個人質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關頭都幫匪徒逃命呢?專家深入研究,結論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托給這個兇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后變為一種崇拜,最后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于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癥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國的“新人民軍”綁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軍裝,參加搶劫銀行,感謝恐怖份子。對一個長久的施暴者不殺的恩威,覺得是一種慈悲,不止一兩個人質。
[編輯本段]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之經典案例
1977年5月19日,27歲的卡羅離開位于奧勒岡州尤金市的家鄉,起程去探訪一位住在北加利福尼亞州的朋友。北加利福尼亞州距離奧勒岡州大約有644公里的路程,路上她搭了個便車,車上是一家三口,男主人卡門龍,妻子叫珍尼斯。半途中,她突然被勒令舉起雙手,蒙上眼睛,卡羅被帶到了一個屋子的地窖里。
卡羅清楚記得卡門龍把她身上的衣服脫去,一條鞭子抽打在她的身上。以后每天,卡羅先被毒打一頓,然后吊在門檐上,腳尖僅僅踮到一點點地面。卡羅剛開始還拼命掙扎,卡羅最初的一段時間完全生活在黑暗之中,卡門龍特意用金屬做了一個雙層頭罩和像棺材一樣的箱子,她在里面不能吃、喝、聽、看。卡門龍是一個虐待狂,他崇拜古代的奴隸社會,長期沉迷于帶有暴力傾向的色情文學,他把卡羅當成自己的俘虜,而自己就是奴隸主。從卡羅的身上,他得到了征服感和占有感的滿足。
在這個小鎮,卡門龍夫婦看起來是極為平凡和不起眼的鄰居,他們和平常人一樣,白天去上班、購物,晚上回家睡覺。卡門龍在當地的一家木材加工廠工作,他們的鄰居評價這是很愛安靜的三口之家。但是從來沒有人了解這一家子的背景。在鄰居的眼里,卡門龍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年輕人,他不善和人交友,只喜歡默默一個人干活。卡門龍幾年前畢業于當地的一所高中,然后在1973年遇上了當時只有15歲的珍尼斯。珍尼斯患有輕度癲癇病,卡門龍就是看上了她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優點。卡門龍認為,只要有男人肯要珍尼斯,珍尼斯一定會為這個男人付出任何代價。
卡門龍瘋起來的時候會把卡羅的頭按在水里,直至幾乎窒息,或者接通電線,或者用手扼她的脖子。而鞭打是每天的家常便飯,有時卡門龍還拍下卡羅的照片,然后在家里沖洗。每當卡門龍折磨卡羅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異常興奮。卡門龍還想出了千奇百怪的主意來實施自己的虐待欲,包括在地下雜志上剪下一份據稱是出售靈魂的契約,強迫卡羅簽下。他還在卡羅的陰唇上穿了一個洞,說這是他們的“結婚戒指”,并說希望有一天可以和她生孩子。當確定卡羅不會試圖逃跑時,卡門龍決定要和卡羅結婚。自此,卡羅有了更多的自由,她可以每天去洗澡、干家務活,甚至允許她出外慢跑,而卡羅每次總是會回來。一些鄰居也開始看到了卡羅,他們都以為她是這家的保姆。
1980年,卡羅甚至可以到外面打工。實際上已被綁架了三年的卡羅這時有許多機會可以逃跑,但是她并沒有這樣做。卡羅被囚禁了7年,直到卡門龍的妻子珍尼斯突然良心發現,加上嫉妒卡羅的“得寵”,幫助她逃離了這個地獄。難以置信的是,卡羅在回到自己的家以后,還一直打電話給卡門龍,他哭著企求她回來,而卡羅向他保證決不起訴他。直到卡門龍的妻子珍尼斯離開了卡門龍,找到了一個心理醫生,他們聊了將近2個小時,珍尼斯把故事全部說了出來,心理醫生報了警。
1984年11月,卡門龍被正式逮捕。在法庭上,主控官描述了卡門龍最喜愛的一部電影,片中講述了一個虐待狂綁架了一個年輕的姑娘,并把她變成一個順從的性奴。這個女孩最終變得忠心耿耿,甚至為她的“主人”犧牲了生命。主控官試圖以這種戲劇化的形象,向陪審團證明卡門龍如何深受這部電影的影響,而卡羅也和片中的女孩一樣,被卡門龍完完全全洗了腦而喪失了個人的意志。此外,壓在卡羅身上的是一種無形的恐懼和枷鎖,因為害怕報復,所以她一直不敢逃走。
[編輯本段]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和邪教
在當今世界中,有一支最可憐的人群,他們是邪教群眾。他們多數過著群居生活(現在也有散居的,但是思想受到嚴格控制),許多人將自己的所有財產捐出,帶領一家加入了“教會”。許多人每天勞動十幾個小時,超出了常人所能忍受的限度,長期營養不良……
溫馨、親情、兒女呢喃……早與他們告別。兩情相悅、生死相許、柔腸寸斷……不啻海外奇談。理想、前途、夢想……一切與他們無緣。
他們的目光如待宰的羔羊怯生生,似乎在哀求:“我們沒有傷害你們,請你們放了我們,請你們讓我們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他們也極少哭泣,如果哭泣,那是因為他們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瘟疫是恐怖主義,錯了!錯了!邪教在后面等著哩。它很有耐心。
由此看來,同樣都是精神癡迷狀態,然而“進入狀態”的途徑卻不同:斯德哥爾摩癥靠“當頭棒喝”——一次驚嚇就夠了,邪教則必須靠日日夜夜的修煉——無休無止地洗腦。除了特殊例子(如弗連克爾等),斯德哥爾摩癥來得快去得也快,而邪教卻能糾纏你終生。斯德哥爾摩癥的潛意識是戀世,邪教的潛意識是厭世。誰的害處大,不言自明。
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在《007》系列電影的第19集《縱橫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片中英國最大輸油管公司「金恩企業」的總裁羅勃金恩遭恐怖份子殺害,007奉命調查,意外發現金恩總裁的女兒伊莉翠幾年前曾遭同一個恐怖份子雷納綁架過,但自行脫逃。雷納打算要偷走鈈元素以便炸毀油管,007發現後要阻止其陰謀,但伊莉翠因為被雷納綁過,產生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反而幫助恐怖份子,并阻撓007的行動。但最後007還是順利完成任務阻止雷納的計謀。
※ ※ ※ 本文純屬【洛凌】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