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8-19 20:02 評論:0 點擊:1516
中國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并非其它國家概念里的那種放緩。今年前7個月,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折合成年率增長了30。5%,意味著7月份當月的同比增幅約為27%,表明中國政府控制投資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
然而,這并非中國可以停止緊縮政策的信號。即便按照中國自己的衡量標準,其增速也仍然高得令人頭暈:例如,增速仍遠遠高于政府的規劃。此外,月度數據也曾令人鼓舞(如2004年5月),但此后很快就重拾猛增勢頭。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各地方政府是最大支出者,面對中央政府的指令,它們往往采取拖延戰術,而不會終止項目。
其它數據也支持進一步采取緊縮措施。中國央行自己也在強調各種風險,包括銀行貸款增長、巨額經常賬戶盈余和上升中的通脹壓力。然而,中國政府所面臨的難題是,其偏愛的緊縮工具正變得越來越沒有效力。而且,運用它們的代價也可能變得愈發高昂。央行票據便是明證:中美之間當前的巨大利差,意味著中國央行可以通過發行人民幣債券,輕松地沖銷其因購買外匯而投放的人民幣資金。但隨著美國加息步伐的暫停和中國銀行間市場利率的攀升,這種情況可能發生變化。
采取緊縮措施的理由也許已經變得越來越充分,但中國政府有勇氣采取行動嗎?中國的決策者們向來喜歡運用行政手段,而不愿采取硬性措施,例如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或小幅調整利率等。作為一個潛在的“安全閥”,人民幣升值同樣力度不夠——盡管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周三上升0。24%,為去年人民幣匯改以來的單日最高升幅。中國采取強硬措施的幾率仍然渺茫,相應地,這也加大了經濟過熱的風險。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