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10-30 16:34 評論:0 點擊:1624
國際鋼鐵市場有關研究機構的學者、專家最近相繼提出看法,認為國際鋼鐵市場近年在迅速發生變化。首先是米塔爾與安賽樂的合并。兩個企業的合并使國際鋼市上出現了年粗鋼產量達1億多噸的“恐龍”企業,它的出現將推動國際鋼市上的并購聯手更加活躍;而原來列居世界鋼企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新日鐵,浦項制鐵上升到第二、三位,使它們與第一位鋼企的產量差距拉大,形成了企業間產量結構失衡的新格局,這預示著,今后國際鋼市企業的聯手并購以不可避免。
其二,國際鋼鐵市場上供貨和價格的變化周期大大縮短。以往這種變化周期一般在2~3年一個輪回,但現在縮短半年,甚至一個季度,去年以來國際鋼市的價格變化周期基本上都在3個月至6個月的期間,這使鋼鐵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難度增大,壓力增加。
其三,發展中國家的鋼鐵工業迅速崛起。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鋼鐵生產和消費迅速擴大,印度、巴西、東南亞國家和墨西哥、土耳其,以及波蘭等對鋼鐵需求旺盛,需求潛力可觀。它們已成為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鋼鐵企業市場開拓的重點目標,也成為它們欲想并購的獵取目標,因此今后這一片市場上的鋼鐵企業之間的競爭和角逐將更加白熱化。
其四,鋼鐵生產向原料生產地和消費地傾斜。過去一些國家的鋼企在本國建廠生產,所需鐵礦石等生產原料從國外進口,因為鐵礦石等原料國際市場供貨寬裕,價格不高,進口后生產出鋼材除本國消費,還供出口。近年國際鋼鐵生產原料市場轉變為由賣方為主導,幾家大型礦山企業掌握著鐵礦石70%多的市場供應量,使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由此一些鋼企轉變生產方式,向出產原材料的國家轉移鋼鐵生產基地,就近原料產地生產,就近消費地生產供貨,這使印度、巴西、澳大利亞等鐵礦石儲量豐富的國家成為大型鋼企轉移鋼鐵生產基地的首選對象。這是國際鋼企結構調整的新動向。以往還不曾有過鋼企到外國投資建大型綜合性鋼鐵廠的先例,有的僅是鋼材加工生產,沒有一項高爐生產設備在外國投資建設的事例。
最后,除歐美外各地都在擴充生產設備。前幾輪國際鋼市的結構調整,均是以壓縮生產設備和壓縮產量為主旋律,但現在的特點是,大家都在吵著說,世界鋼鐵生產設備能力過剩,但除歐盟和美國及大洋洲本地鋼企調控設備能力和產量外,亞洲、中東、非洲、東歐及獨聯體國家和中南美國家的主要鋼企都在擴充生產設備能力;一些國家的鋼企雖然不在本國投資擴充生產設備,但跑到國外大筆投資新建生產設備。國際市場上這種發展動向,說明發達國家的鋼鐵市場設備投資和消費需求已達到了相當飽和的程序,而發展中國家的鋼鐵消費需求在迅速增長。因此,世界鋼鐵市場重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它們的鋼鐵生產和消費將領跑國際市場。多數分析認為,國際鋼鐵市場上出現的這種新變化,將推動全球的鋼鐵企業做出與此相適用應的結構調整,這一調整過程不同于以往歷史上的幾次調整,它帶有不少新的時代特征,值得世界關注和研究探討。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