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11-06 12:52 評論:0 點擊:1648
夏娃對亞當說:“親愛的,你是全心全意愛我嗎?”
亞當嘆了口氣:“當然了。除了你,我還能有什么選擇呢?”
經濟學有個名詞“霍布斯的選擇”,即“沒有選擇”。商業競爭不發達的社會,“霍布斯的選擇”很多見,比如多年前中國人單調的服裝樣式,幾年前昂貴的電話初裝費。
這種煩惱叫每個人頭疼,這畢竟不是我們個人所能改變的。
隨著競爭的發展,這種煩惱較過去大大減少。可是另外的煩惱又找上來:太多的選擇叫人眼花繚亂。小至人生道路的選擇、大至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有一個最佳策略。每個人都希望有選擇,而且希望作出正確選擇———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較好的,那么有沒有一些方法幫助我們呢?
眾里尋他千百度
玩一個“約會游戲”:假定你是個女性,決定要結婚,你身邊社交圈里有100個合適的單身男子都有意追求你,從他們當中挑選最好的一位作為結婚對象,這并非易事,怎么做才能爭取到這個結果?
這個游戲的條件是嚴格限定的:每個人你只能約會一次,而且只能當場決定選擇還是放棄,不能把他們“冷凍”起來作為后備,一旦你選擇了其中一個,你就沒有機會再約會別人了。這樣限制是有道理的,因為在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機會是不等人的,等你左挑右選,人家可能早就成了別人的如意郎君。
你得開始約會,但是約會和選蘋果是不一樣的,挑選蘋果可以把兩個拿起來比一比,可是在這個游戲當中一次只能跟一個人約會,每次約會后就必須立刻決定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是最好的一個,雖然有很多人你還沒有約會過。一旦某位幸運的男士中選,你就不再約會。
還有一個游戲規劃必須遵守,約會之后一旦你決定淘汰這個人,他就永遠出局了。你可以假設他娶了別人,或者心灰意冷出家當了和尚,甚至跑下斷崖一死了之。重點就是你不能和每個候選者約會后,再把他們貼上排名的標簽,收藏在倉庫的架子上,最后才從里面挑最好的一個。你希望選到最佳伴侶,但是又該如何在既定的規則下,將找到理想對象的幾率極大化呢?
別選第一個碰到的人
贏的策略就是能夠給你最大成功機會的策略。縱使無法100%肯定,但是你知道自己要的就是最大的成功機會。
顯然,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因為他在100個當中名列第一的機會只有1%。這個幾率可以說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籌碼放在第一個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賭注。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假如你約會的頭一個碰巧是最好的那個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后約會的對象“一蟹不如一蟹”,豈不是遺恨終生嗎?在我們身邊,確實有些夫妻是初戀情人,而且似乎過得也不錯。但是這里我們談的是策略,而不是命運或緣分,只要你不是十分迷信,就一定會承認,與其把自己的未來交給或然率,還不如自己掌握更好些。
剛剛說過,你不應該選擇第一個出現的對象,因為第一次約會就碰到最佳伴侶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使這個人真的很優秀,你也要忍痛割愛,因為你不知道在這100人里,他到底排在什么位置。
再次聲明:這只是個游戲。在游戲中,這位女性對這100人原來一無所知,而在生活中,即使沒談過戀愛,你對異性也有很多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你已經知道什么樣的男人可以交往,什么樣的不能。所以如果你在現實里遇到一個好男人,你應該把他留下,而且你們只要還沒有結婚,“騎馬找馬”也不能算不道德!
犧牲者與實驗品
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前面遇到的一組人作為試驗品,之后如果遇到比這組人更好的對象,就可以考慮嫁給他了。你要做的就是從前一組人當中獲取一些經驗,作為評估他人的基礎。那么要抽取多少樣本做出實驗品才算合適呢?
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如果你抽取的“樣本”太少,你得出的結論可能并不準確;可是如果你取樣太多,結論倒是準確了,可是又很有可能錯失最佳選擇(他正好在取樣里,被犧牲掉了)。那么,有沒有個最佳樣本數存在?如果有,那么該是多少?
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向老師求教: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塊麥田,要求他們沿著田埂直線前進,不許后退,而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枝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枝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了下來。但是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枝大,只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后面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只好將就著摘了一個。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1/3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1/3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后1/3時,他選擇了屬于大類中的一枝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枝,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盡可能爭取到最好的結果了。 注意那個結果最好的弟子的策略:1/3。為什么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比例呢?
事實證明,選擇最佳對象的最好搜尋策略,就是在冷靜地比較若干樣本后,選擇下一個高于他們全體的那一個。失去最佳選擇的風險約有1/3,但是你已經竭盡所能了,而且你還有大約1/3的機會在100個當中挑中最想要的那一個。其實當你在100個人當中挑選時,1/3的機會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女王選夫與最優策略
當然,生活中,策略并不唯一。來看“女王選夫”的故事:有一個女人當政的國家,女王想要選擇一個丈夫,于是她找來兩個大臣,讓他們去各地尋找。
大臣們各找回一個候選者,分別是A和B,為了衡量這兩人的實力,他們還為候選者的各項素質(健康、智慧、容貌、口才、才能、門第、聲譽)分別打分,假定打分十分公平,是否能夠選出最佳的一個呢?
現在假設,A的總分比B的高,似乎選他是正確的。可是B也有優勢,在7項素質中,他有4項超過了A,1項打成平手,只有兩項落后,就綜合實力來說,他似乎更為合適。誰更合適?其實,問題應該是哪種策略更合適。
比如女王親自體驗一下,根據自己的感覺決定。但是這個辦法也有風險,有些人就是中看不中用,剛一接觸使人如沐春風,可是時間一長就覺得面目可憎。感覺總是不太可靠的。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女王究竟最看重哪個素質,比如:女王只希望那個丈夫生龍活虎,那么智慧云云就不那么重要了。
比較合理的策略可能是將各種策略綜合起來,比如先畫定一個及格線,在這個及格線上選擇某種素質最突出的;或者掉過來,選擇總分高,同時某種素質也不太差的。這樣結果雖然不一定最好,但一定很不錯。
在我們面對選擇時,決策的核心并不在于結果的最優,而是決策過程的最優化,只要你的策略合理,結果當然也不會差。
不要指望最好結果
我們都希望找到最好的那一個,但是如果你把這作為唯一目標,你可能得不償失。
一個最重要的理由是:你很難找到一種方法來保證實現這一理想。人不是機器,不能用“型號”、“運算速度”、“行業標準”之類的東西衡量。
按圖索驥也是人們常犯的毛病,好多少男少女正是以心目中的偶像(通常是浪漫影視和大眾媒體營造出的不真實形象)作為擇偶標準。這種標準至少有兩個問題:其一是似乎認為人也像某種商品,是可以批量生產的;其二就更糟糕:如果真的享受不到,就弄個假貨自欺欺人。 當然,我們都希望得到高標準的,但如果你不學會降格以求,恐怕只能孤獨下去。時間不會倒流,機會往往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標準過于苛刻,就會喪失許多可以抓住的機會。
在愛情問題上有許多神話。最典型的一個神話就是所謂“另一半”:這世界上的男男女女都只是半身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另一半,而我們戀愛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個“另一半”。這種說法挺叫人感動,但于事無補。
其實,無論是選擇愛情也好,工作也好,人生道路也好,“正確答案”只在理論上存在。與其在這上面糾纏不清,不如通過理性的態度,選擇合理的策略,爭取一個較好的結果。

在漫漫征途中,容易迷失方向。時常要提醒自己,當初的夢想、當初那份堅持和執著是否還依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