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5-10-14 00:50 評論:0 點擊:2665
東方紅一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衛星采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68.jpg
東方紅二號(DFH-2)
共3顆 于1984年4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共研制和發射3顆東方紅二號衛星,從1970年開始研制到每三顆星發射,經歷了近16年。“東方紅二號”的發射成功,開始了用我國自己的通信衛星進行衛星通信的歷史。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69.jpg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0.jpg
東方紅二號甲(DFH-2A)
共4顆 東方紅二號甲是東方紅二號衛星的改型星,其預研工作開始開1980年。
第一顆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于1988年3月7日發射成功,不久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二顆和第三顆星,它們分別定點于東徑87.5°、110.5°、98°;第四顆星由于運載火箭第三級故障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幾年來,3顆衛星工作情況良好,達到了設計使用指標,在我國電視傳輸、衛星通信及對外廣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1.jpg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2.jpg
東方紅三號(DFH-3)
共3顆 東方紅三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主要用于電視傳輸、電話、電報、傳真、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
星上有24路C頻段轉發器,其中6路為中功率轉發器;其它18路為低功率轉發器。服務區域包括:中國大陸、海南、臺灣及近海島嶼。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間,全部轉發器工作。衛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700W:衛星允許的有效載荷質量達170kg。衛星工作于地球靜止軌道,位置保持精度,東西和南北均為±0.1°;天線指向誤差為:俯仰和滾動均為±0.15°,偏航為±O.5°。衛星工作壽命8年,壽命末期單星可*度為0.66。衛星可與多種運載火箭相接口(ZC-3A、ARIANE-4等),衛星平臺采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公用平臺(基本型),可作為中型的多種應用目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具有國際同類衛星(中型容量)的先進水平,其主要技術特點為:先進的衛星公用平臺設計概念和模塊化、艙段化總體構型設計技術,衛星分為推進艙、服務艙、通信艙,使平臺能適應不同有效載荷的需要;中心承力筒加壁板的結構形式,以及碳纖維復合材料輕型結構;大質量液體晃動和柔性部件影響的全三軸姿態軌道控制方案;先進的雙組元統一推進系統;一次展開式太陽電池陣與鎘鎳蓄電池聯合供電及雙獨立調節母線方案;有效載荷的頻率復用、波束成形技術;高熱耗散和熱流密度的熱控設計;國際C頻段統一載波測控體制;控加專檢設備的先進自動化測試系統;整星級EMC試驗和不帶工質的環境試驗技術。東方紅三號衛星于1997年5月12日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并準確進入傾角28.4°,周期10小時39分,近地點為207km,遠地點為36194km的大橢圓轉移軌道。按預定飛行程序,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測控管理下,衛星先后完成進入OBC太陽搜索模式;南北太陽電池陣展開;通信天線的展開;遠地點變軌發動機經過第三次點火變軌,衛星進入準靜止軌道,并完成定點捕獲;5月20日16時衛星成功的定點于東經125°赤道上空。
衛星定點后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對衛星有效載荷和衛星平臺進行了在軌測試,整星狀態良好,工作正常;并對衛星進行了在軌管理,進行了南北位置保持、東西位置保持等監測;先后有5路轉發器開通工作進行試運行,進行了全國甲級足球聯賽和八運會賽場的電視實況轉播以及報紙版面的數字傳輸業務。運轉情況表明其話音清楚、圖像清晰、傳輸質量良好。
東方紅三號衛星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經營,已于1998年初正式開始商業服務,主要用于電話、傳真、數據傳輸、VSAT網、電視等業務,服務對象遍布全國各地。為中國人民的生活、經濟活動、文化教育、外交活動、政治活動等各方面提供重要的服務,有著顯著的社會效益,對推進中國的信息化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東方紅三號衛星以其良好的技術性能和質量、性能價格比和服務是用戶的最佳選擇。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3.jpg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4.jpg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5.jpg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6.jpg
返回式一號(FSW-1)
共9顆,返回式一號是我國第一代返回式遙感衛星。
返回式一號衛星為可見光遙感衛星,它攜帶一臺全景掃描相機,對預定地區進行攝影,并用一臺星相機同時對天空攝影,以測定對地攝影時刻的姿態精度。衛星完成預定攝影任務后,將存放膠片的再入艙,在預定的地區回收。于1975年11月26日發射入軌,29日返回。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7.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8.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79.jpg
返回式一號甲(FSW-1A)
共5顆,是我國第一代攝影定位衛星。
返回式一號甲衛星至今已進行了5次飛行試驗,4次獲得成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返回式一號甲衛星由返回艙和儀器艙(包括過渡段)兩大部分組成。于1987年9月9日至13日進行了首顆衛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于1988年8月5日至13日成功進行第2顆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1990年19月5日至13日進行第3顆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1992年10月6日至13日進行02批第1顆星的飛行,安全返回。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1.jpg
返回式一號乙(FSW-1B)
共3顆,返回式一號乙于1992年8月9日首次發射,經16天飛行,于8月25日在四川成功回收。返回式一號乙衛星是我國第二代遙感衛星。攝影分辨率是4m,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8月9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一顆星發射成功,25日在四川潼南回收;1994年7月3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二顆星發射成功,18日在四川遂寧地區回收;1996年10月20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三顆星發射成功,11月4日在四川遂寧地區回收。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3.jpg
實踐一號(SJ-1)
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于1977年3月3日發射入軌,1979年5月11日衛星軌道壽命結束,星上長期工作的遙測系統一直清晰地向地面發回遙測信息。
實踐一號是一顆自旋穩定的衛星,只經歷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發射升空。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4.jpg
實踐二號(SJ-2)
實踐二號是繼實踐一號之后的又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以空間物理探測為主,兼顧衛星工程新技術試驗。采用“一箭三星”發射方案,即以實踐二號為主星,加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共3顆衛星一起發射。1981年9月20日首次發射成功。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5.jpg
實踐四號(SJ-4)
實踐四號科學實驗衛星是我國發射的第一顆小衛星,主要研究空間帶電粒子及其對航天器的影響。是我國第一次發射的系統地在大橢圓軌道上對空間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探測的衛星。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6.jpg
實踐五號(SJ-5)
主要技術方案
SJ-5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采用公用平臺技術的小型應用衛星,結構上采用了分艙設計。星上首次采用中心計算機將星上電子設備統一管理的星務管理技術。在控制上采用三種控制模式。一種是以太陽敏感器速率陀螺為敏感器件,用冷氣、偏置動量輪等執行部件建立對日三軸穩定模式,進行流體科學試驗;第二種是利用冷氣起旋,建立對日定向自旋穩定模式,以滿足單粒子試驗的要求;第三是建立對地定向的三軸穩定模式,進行小衛星公用平臺技術實驗。
該衛星研制成功不但滿足科學試驗的新技術試驗需求,還提供了一個可“裁剪”的滿足多種有效載荷需求的公用平臺CAST968A。
主要任務要求
a.科學任務:
·空間流體科學實驗;
·單粒子效應及其對策研究;
·S波段高速數傳發射機試驗及大容量固態存儲器實驗。
b.技術試驗
公用平臺技術實驗包括星務管理技術、對地指向三軸控制技術。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7.jpg
資源一號(ZY-1)
1986年國務院批準航天工業部《關于加速發展航天技術報告》確定了研制資源一號衛星的任務。
1988年中國和巴西兩國政府聯合議定書批準,在中國資源一號原方案基礎上,由中、巴兩國共同投資,聯合研制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代號CBERS)。并規定CBERS投入運行后,由兩國共同使用。
資源一號衛星是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地球資源衛星,星上三種遙感相機可晝夜觀察地球,利用高碼速率數傳系統將獲取的數據傳輸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經加工、處理成各種所需的圖片,供各類用戶使用。由于其多光譜觀察、對地觀察范圍大、數據信息收集快,特別有利于動態和快速觀察地球地面信息。該衛星在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用途是;其圖像產品可用來監測國土資源的變化,每年更新全國利用圖;測量耕地面積,估計森林蓄積量,農作物長勢、產量和草場載蓄量及每年變化;監測自然和人為災害;快速查清洪澇、地震、林火和風沙等破壞情況,估計損失,提出對策;對沿海經濟開發、灘涂利用、水產養殖、環境污染提供動態情報;同時勘探地下資源、圈定黃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資源區,監督資源的合理開發。它將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資源一號衛星又是我國空間事業對外合作的一個窗口,它進一步推動在航天領域方面我國和國際的交流與合作。
主要技術方案
資源一號衛星是顆三軸穩定,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衛星包括有效載荷和服務系統兩部分,共由十五個分系統組成。衛星總質量為1540千克。星體為長方體,采用單翼太陽電池陣,本體外形尺寸為2000×1800×2250mm3。飛行狀態尺寸2000×8440×3215mm3。
星體采用分艙設計。結構分系統有結構壁板、承力筒、星箭對接艙、大支架、太陽電池陣的基板和展開機構等組成。服務艙有姿軌控、S波段測控、超短波測控、星上數據管理、電源和熱控等六個分系統。電源采用太陽電池加鎘鎳蓄電池方案。衛星姿態控制采用高精度的對地指向三軸穩定和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跟蹤和軌道調整方案。它由測量、控制和執行等三類設備組成。測控由四個獨立信道(超短波和S波段)組成,具有測速、測距和測角功能,用測距音可單站定軌。星上數據管理和測控在地面網站的配合下,完成衛星的跟蹤測軌、遙控、遙測和其他管理任務。由于衛星在地球地面站視場較小,數據管理分系統采用星上計算機來管理收發的數據,衛星在故障時能“智能化”處理。熱控以被動式溫控為主,電加熱主動溫控為輔的方案。有效載荷艙有CCD相機、紅外掃描儀(也稱紅外相機)、寬視場相機、圖像數據傳輸、空間環境監測和星上數據收集(DCS)等分系統。CCD相機有蘭、綠、紅、近紅外和全色等五個光譜段,采用推掃式成像技術獲取地球圖像信息。它只在白天工作,并有側視功能(±32°)。紅外掃描儀有可見光、短波紅外和熱紅外共四個譜段,采用雙向掃描技術獲取地球圖像信息,它可晝夜成像。寬視場相機具有紅光和近紅外譜段,由于掃描輻寬達890千米,因而五天內可對地球覆蓋一遍。三臺遙感器的圖像數據傳輸均采用X頻段。CCD相機數據傳輸分二個通道,紅外掃描儀和寬視場相機共用第三個數據傳輸通道。圖像數據經編碼、調制、變頻和功放由天線發射出射頻信號,在衛星經過地面站上空時,被地面站接收。星上數據收集分系統利用地面設置的幾百個數據收集平臺(DCP)收集的水文和氣象數據,通過星上轉發器實時地傳送到地面接收站。衛星將用“長征四號乙”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負責我國地面應用的總體工作。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89.jpg
資源二號(ZY-2)
中國資源二號”是傳輸型遙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國土資源勘查、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規劃、農作物估產、防災減災和空間科學試驗等領域。這種型號衛星于2000年9月首次發射,2002年10月27日第二發發射成功。至今在太空正常運行,已獲取了大量數據。
第二發“中國資源二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二顆傳輸型遙感衛星,其總體性能和技術水平又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有關專家認為,“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發射成功和穩定運行,標志著我國航天遙感技術日臻成熟。
風云一號(FY-1)
共4顆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3顆,即FY-1A,1B,1C。
FY-1A,1B分別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發射,是試驗型氣象衛星。這兩顆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能良好,獲取的試驗數據和運行經驗為后續衛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數據。FY-1C于1999年5月10日發射,運行于901千米的太陽同步極軌道,衛星設計壽命3年。衛星的主要遙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見光-紅外掃描儀,通道數由FY-1A/B的5個增加到10個,分辨率為1100米。衛星獲取的遙感數據主要用于天氣預報和植被、冰雪覆蓋、洪水、森林火災等環境監測。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2.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3.jpg
風云二號(FY-2)
共3顆,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是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風云二號衛星是一個直徑2.1m,高1.6m的圓柱體,包括天線在內衛星總高度為3.1m,重約600kg,衛星姿態為自旋穩定,自旋轉速為100±1轉/分鐘,衛星設計壽命為3年。
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和云圖轉發等有效載荷,可獲取有關可見光云圖、晝夜紅外和水汽云圖;播發展寬數字圖象、低分辨率云圖和S波段天氣圖:獲取氣象、海洋、水文數據收集平臺的觀測數據;收集空間環境監測數據。衛星工作于東經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為東西±0.5°、南北±1°。
風云二號衛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制生產的,CAST承擔衛星控制、推進、轉發、天線、測控及部分結構等分系統1997年6月10日20時,風云二號衛星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衛星地面測控站、遠望二號測量船的測控管理下,衛星完成了星箭分離、衛星起旋、遠地點調姿、遠地點發動機點火、二次解鎖分離、準靜止軌道漂移等工作,衛星于6月17日定點成功。在衛星定點之后,由國家氣象局衛星氣象中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局、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共同對衛星進行了在軌測試。經測試表明,控制分系統及轉發器分系統的數傳、云圖轉發、測距、業務遙控遙測系統工作正常,性能指標滿足合同要求。
風云二號衛星繼承東方紅二號甲衛星自旋穩定模式基礎上,采用了多通道掃描輻射計、三通道微波傳輸、章動控制等一些新技術。衛星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90年代初期同類靜止氣象衛星的水平。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是空間技術、遙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高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定向覆蓋、連續遙感地球表面與大氣分布,具有實時性強、時間分辨率高、客觀性和生動性等優點。風云二號氣象衛星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戶進行業務使用。衛星云圖資料在監測臺風和海洋天氣、暴雨預報、為防汛服務、進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氣系統分析、航空氣象保障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已發揮出重要作用。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4.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5.jpg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號(Beidou-1)
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于2000年10月31日凌晨0時02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第二發于2000年12月21日發射升空,第三發于2003年5月25日發射升空。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由CAST研制,其中第三發是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與前兩顆“北斗一號”工作星組成了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確保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這是我國自行建立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北斗導航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該系統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北斗導航系統綜合了傳統天文導航定位和地面無線電導航定位的優點,相當于一個設置在太空的無線電導航臺,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用戶確定其所在的地理經緯度和海拔高度。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自主研制生產衛星導航系統。中國自行研制生產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具備了上述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有所創新。這個系統將主要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為中國的交通運輸、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災害預報、通信、公安以及其他特殊行業提供高效的導航定位服務,應用前景十分廣闊。至今,"北斗導航系統"工作穩定,狀態良好。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6.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7.gif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8.jpg
海洋一號(HY-1)
海洋一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用于海洋遙感的試驗與業務衛星。
主要用于海洋水色要素探測,對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污染監測與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一號衛星于2002年5月15日同“風云一號”衛星一起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衛星到達870km的軌道高度后,經過七次軌道機動到達軌道高度為798km的太陽準同步圓軌道。
海洋一號衛星是我國第二顆利用CAST968技術研制的應用型小衛星,他的研制成功不僅對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污染監測與防治具有重大意義,而且標志著我國小衛星技術已從試驗階段進入業務應用階段。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99.jpg
神舟一號(Shenzhou-1)
1999年11月20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新型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次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軌道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進艙也稱動力艙,為飛船在軌飛行和返回時提供能源和動力。這次試驗飛行沒有載人,主要驗證了有關創新技術。它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標志著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行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00.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01.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06.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07.jpg
神舟二號(Shenzhou-2)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08.jpg
神舟三號(Shenzhou-3)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10.jpg
神舟四號(Shenzhou-4)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制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在推進艙和軌道艙的II、IV象限各安裝一個太陽電池翼,推進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24.48平方米,展開后的翼展寬度約17米。軌道艙的兩個太陽電池翼總面積12.24平方米,展開后的翼展寬度約10.4米。神舟四號飛船配置有13個分系統及供配電與電纜網。結構 與機構分系統保證飛船的構型,并為航天員提供生活的結構空 間。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12.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13.jpg
東方紅一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衛星采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http://image2.sina.com.cn/IT/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3968.jpg
神州五號飛船
10月15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15.jpg
http://forum.tech.sina.com.cn/upload/23/295/20050928/119/23968/24016.jpg
----------------------------------------------

:“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