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額黃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3-06-09 17:22 評論:0 點擊:1320
簡介
我國古代婦女額部涂黃的風習,大約同花鈿一樣,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與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有關,當時全國大興寺院,塑佛身、開石窟蔚然成風。婦女們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也將自己的額頭染成黃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額黃的風習。
據南朝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記載:“張蕓叟《使遼錄》云:‘胡婦以黃物涂面如金,謂之佛妝。’予按:后周宣帝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禁天下婦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黃面墨妝,以是知虜妝尚黃久矣。”看起來這種美容方法起源于胡婦,就是古代的洋美眉,在漢人中傳播算是一種引進的文化,猶如當代引進染發、紋眉、拉雙眼皮的辦法一樣,是洋為中用。 http://a.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11beb895b31bb0518b24b42a067bda77/b3fb43166d224f4a986dc7a409f790529922d195.jpg 額黃
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涂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唐時又有一種專蘸鴉黃色的,稱為“鴉黃”。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唐李商隱《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唐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
涂黃方法
據文獻記載,婦女額部涂黃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為染畫,一種為粘貼。
染畫
染畫是用毛筆蘸黃色染畫在額上。其具體染畫方法又分兩種:一種為平涂法(額部全涂),如唐裴虔余《詠篙水濺妓衣》詩描述:“滿額鵝黃金縷衣”。一種為半涂法,在額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過渡,由深而淺,呈暈染之狀。北周庚信《舞媚娘》詩“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南梁江洪《詠歌姬》詩“薄鬢約徽黃,輕細淡鉛臉”,都是指這種涂法。
粘貼
粘貼法較染畫法容易,這種額黃是用黃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狀飾物,使用時以膠水粘貼于額上即可。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鳥等形,故又稱“花黃”。南朝陳徐陵《奉和詠舞》詩“舉袖拂花黃”,北朝《木蘭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唐崔液《踏歌詞》“翡翠帖花黃”等,都是指的這種飾物。嚴格說來,它已脫離了染額黃的范圍,更多地接近花鈿的妝飾。
歷史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涂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涂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云:“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涂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 ※ ※ 本文純屬【向陽花】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