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8-24 12:08 評論:0 點擊:1505
大批中國玩具從美國召回之后,中國開始以一種令人擔憂的方式作出回應。8月19日,中國質量監督總局局長李長江將今年來引起全球高度關注的“中國制造”安全問題斥之為“炒作。”本周開始,中國一些官方媒體將推出專題“相信中國制造”,以消除一些國家和媒體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妖魔化”……
拋開細枝末節,也暫且放下各方的外交辭令,這場全球性的“中國制造”危機,到底癥結何在?說白了,那便是“便宜無好貨。”一個如此顯見的道理,卻在這場“中國制造”的危機中被當事各方回避掉了。出于對保護出口產業、擴大就業的考量,中國希望將事態歸結為不法商家的個案,是可以理解的。一旦定性為個別企業行為,解決起來也就輕松簡單。據了解,這兩家8月初遭美國玩具商披露的中國代工廠,已被關停。
出于自保,跨國公司立馬將責任推到了離自己最遠的環節。在調查并未完成的情況下,為平息輿論壓力,玩具商美泰便公布了自己的中國加工商的名字。到現在為止,美泰到底怎樣監控代工品質量,為何沒能在數百萬件玩具的生產檢驗過程中發現問題?這仍然是個謎。但是,低成本可能是一重要原因。當低成本成為吸引跨國公司的主要誘餌,廉價商品等同于“中國制造”的時候,加工商就開始掉進了一個龐大卻虛弱的死局。
一方面,中國玩具出口業務有約70%屬加工貿易,“所得非常有限”。同時,整個行業越來越受到原料和人工成本持續攀升的壓力。此外,近年來歐美市場不斷新增各類質量認證,也提高了加工成本。業內人士表示,即便象美泰這樣的大公司,也未必愿意在成本增加時對加工費做出合理調整。這時,為保證薄利,加工商們通常選擇是承接盡可能多的訂單,同時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縮減成本。
加工商顯然選擇了更多訂單,也就是薄利多銷的經營哲學。依附于美泰這樣的大東家,固然可一時偏安,但當對方不但要轉嫁成本壓力還要轉嫁事故責任的時候,加工商的薄本生意就驟然坍塌。對召回造成的經濟損失,跨國公司和代工商一般按相互約定的比例承擔。如果十年的辛苦錢還不夠分攤一次召回損失,也就有了更警醒的寓意:在制造業已然全球化的年代,應拋棄薄利多銷的舊思維,努力提升自身的產業價值鏈。
要實現這樣的產業升級和轉型,眼下最現實的做法是利用中國已有的產業規模優勢,適當提高加工價格。批評者會認為,提價將導致跨國公司轉移投資。事實上,目前中國生產了全球范圍內70%的玩具,除了人工低廉以外,在原料供應、周邊配套等方面已成體系,還具備集群的優勢。考慮到已有投入,特別是本地市場的增長潛力,跨國公司也能夠容忍一定程度上的讓利。
相對合理的代工費,將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一旦能夠在研發上更多投入,加工企業就能通過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創新來實現價值的提升,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的議價能力,甚至自有品牌。在這個意義上,許多中國產品在以“價廉優勢”主宰國際市場之后,是否應考慮另一種更高明的“活法”,提高自己的身價。中國產品應謀求成為未來全球市場的新貴。借助于行業管制監管的完善,更高的加工費,會讓受到利潤擠迫的中國加工商創造一個接受國際規則的良好條件,也會讓中國少一些嚴重侵犯勞工權益的“血汗工廠”。逐步走出過去20多年的“廉價”,將決定整個“中國制造”的前景與價值。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