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9-15 13:30 評論:2 點擊:1833
期貨,作為一種新型的市場交易方式,在我國進行探索和試點不過只有十年。而十年的歲月卻寫滿了期貨市場的創傷。一次次的風險事件的上演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慘痛的教訓,更是一筆筆寶貴的財富。前事不忘,后市之師。對歷史的追溯與思索,讓我們進一步體味期貨,走近期貨!
上海“粳米”事件
粳米期貨交易從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10月底被暫停交易。
粳米期價大致出現了三次大幅的拉升:第一次,199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現貨價大幅上漲的帶動下,粳米期貨從1400元/噸上升至1660元/噸;第二次,1994年春節前后,受國家大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影響,期價從1900 元/噸漲到2200元/噸;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澇北旱自然災害預期減產的心理作用下,期貨價格從2050元/噸上揚到2300元/噸。
到了7月初,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出現多空對峙局面。空方認為:國家正在進行宏觀調控,加強對糧食的管理,平抑糧價政策的出臺將導致米價下跌;多方則認為:進入夏季以來,國內糧食主產區出現旱澇災害,將會出現糧食短缺局面,而且當時上海粳米現貨價已達2000元/噸,與期貨價非常接近。雙方互不相讓,持倉量急劇放大。隨即,空方被套,上糧所粳米價格穩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術性停市之決定,并出臺限制頭寸措施。
7月13日,上海糧交所出臺了《關于解決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貨交易有關問題的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召開會員大會,要求多空雙方在7月14日前將現有持倉量各減少l/3;上述會員減少持倉后,不得再增加該部位持倉量;對新客戶暫不允許做粳米期貨交易;12月粳米貼水由1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強內部管理等。 隨即,多空雙方大幅減倉,價格明顯回落,9412合約和9503合約分別從2250元/噸、2280元/噸跌至最低的2180 元/噸和2208元/噸。
誰知,進入8月,受南北災情較重及上海糧交所對粳米期價最高限價規定較高的影響,多方再度發動攻勢,收復失地后仍強勁上漲,9503合約從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噸之多,9月初已達到2400元/噸左右。 9月3日,國家計委等主管部門聯合在京召開會議,布置穩定糧食市場、平抑糧油價格的工作。
9月6日,國務院領導在全國加強糧價管理工作會議上,強調抑制通貨膨脹是當前工作重點。受政策面的影響,上海粳米期價應聲回落,價格連續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現最低紀錄。
9月13日上午開盤前,上海糧交所發布公告,規定粳米合約漲跌停板額縮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價。受此利多刺激,在隨后幾個交易日中粳米期價連續以10元漲停板之升幅上沖。這時,市場上傳言政府將暫停粳米期貨交易。于是,該品種持倉量逐日減少,交投日趨清淡,但價格攀升依舊。到10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證券委《關于暫停粳米、菜籽油期貨交易和進一步加強期貨市場管理的請示》。傳言得到證實,粳米交易以9412合約成交5990手、2541元/噸價格收盤后歸于沉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