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夢要有一顆“中國心”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4-11-26 08:56 評論:0 點擊:766
噴氣式飛機劃破藍天,留下一道狹長而潔白的弧線,許久未散。在普通人眼中,它也許是一道風景;然而,在航空專家眼中,它也會是一道傷疤。
絕大多數中國人也許不知道,但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除了絕大部分的軍用飛機之外,新型戰斗機、民用飛機的發動機均由國外進口。一旦國外航空發動機進口發生“風吹草動”,制約的不只是航空工業發展,而且是整個國防工業的建設。
仰望藍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陳光,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懋章、劉大響有一個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日實現中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產權。
教育基金,讓創新人才走得更遠
《研制高性能發動機比登月還難》、《航天發動機,想說愛你不容易》……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標題刺痛了83歲老人陳光的神經。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在北航“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啟動儀式上,劉大響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的航空發動機經歷了維護修理、測繪仿制、改進改型、自主研制四個階段,目前中國的新型飛機無一例外采用的是“外國心”。
陳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8年,陳光名義上從北航退休,但仍為航空事業勞心勞力。他編寫航空發動機系列叢書,參加大量的科普活動、講座……不僅如此,經濟并不寬裕、夫人長期抱病的他還和家人商量,決定拿出50萬元,支持航空發動機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而老一代人終究要將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陳光如是說。
在陳懋章眼中,陳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發動機結構領域的一把手。劉大響則親切地把陳光、陳懋章稱作“我的兩位老師”。很快,陳光的提議得到陳懋章、劉大響的支持,兩人各拿出50萬元支持這項事業。
陳光表示,150萬元作為獎助學金不過是一筆小數目,如果能作為教育基金的啟動資金,通過吸納校友資金獎勵更多的優秀學生,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長遠。
據悉,“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是國內第一個由院士參與捐贈的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教育基金。目前面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凡是從事發動機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憑借優秀的科研作品申請獎學金,教育基金同時還支持有航空發動機夢想的貧困學生。
寄夢下一代英才
吳大觀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畢生致力于新型航空發動機研制方法和程序的研究。在北航校內,就有一個“吳大觀英才班”。
2011年,北航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并入選教育部17個試點學院。為了打造中國航空發動機20年之后的“夢之隊”,“吳大觀英才班”應運而生,每年招收25~35名優秀本科生。
作為“航空強國中國心”活動之一,在第二屆“吳大觀英才班”開班典禮上,劉大響向學生贈送了4本親筆簽名的書籍,分別是《中國航空航天院士風采》、《航空報國 心系動力》、《航空發動機飛機的心臟》、《我心飛翔》。解決航空發動機難題,成為老人時時刻刻的夢想。
據介紹,“吳大觀英才班”的一大亮點是由院士、長江學者擔任班主任,首屆吳大觀英才班班主任由陳懋章擔任,第二屆吳大觀英才班班主任由劉大響擔任。
而在劉大響看來,“吳大觀英才班”的最大特色是施行“一生雙師”制。選聘校內優秀教師擔任“學術導師”,同時邀請中航工業集團高層領導、企業總師、國際一流學者等擔任“社會導師”,中航工業集團為學生量身定制國際知名企業實習、實踐培養方案。
不僅如此,“吳大觀英才班”的學生還享有國際一流大學教師全英文講授部分核心課程,赴境外一流大學聯合培養的殊榮,并有機會獲得北航與中航工業集團聯合設立的“吳大觀獎學金”。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要舉全國之力,不僅要加強基礎理念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還要解決我國現有航空領域組織管理、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劉大響說,“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我們所做的種種都是在鼓勵年輕人下決心投身科研創新。”
院士眼中的創新型人才
那么,屢屢被院士、教授提及的創新型人才,究竟又是怎樣的?
陳懋章認為,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要弘揚科學精神,也要培養正確、嚴格、創新的的思維。
他表示,科學精神是指為偉大夢想前赴后繼、不斷追求的精神,其核心是實事求是,要在科學問題、創新問題上堅持實事求是,這是科學發展最基本的東西;還要對事物、客觀規律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更準確的描述,使之能夠具有更高的普適性。
馬克思的妻子燕妮曾問道:“您最喜歡的座右銘是什么?”馬克思回答:“懷疑一切。”也有人這樣評價馬克思,他對人類所創造的知識財富都進行過思考檢查。
在陳懋章看來,科學精神的本質是批判,批判也是創新型人才必備的特點,但常常被人們忽略。實際上,“沒有思考能力、沒有批判能力的人,充其量只能成為現有知識量的繼承者,而不能成為新知識的發現者、創新者;沒有批判精神的人,只能成為會背書會考試的人,而不能成為在先進科學技術大風大浪中的弄潮兒”。
當然,光有科學精神并不足以成為一名創新型人才,還必須有科學思維。哈佛大學的一條校訓:“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不在于知識與聰明,而在于一種思維。”
陳懋章表示,知識可以從網絡上查出來,但正確的、創新的思維只能由自己形成,這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創新的思維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種是邏輯思維,保證整個思維活動的正確性,在科技工作中大量應用;另一種是形象思維,它的特點是自由、開放、不受約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想象力才是決定研究品質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 ※ ※ 本文純屬【s_1_1698】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