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9-28 17:52 評論:0 點擊:1590
升值與通脹的兩難選擇
肖耿:升值和通脹,都是把中國和美國的價格水平的差距縮短?s短的速度由什么決定呢?從根本上看,中國價格水平的上漲是由中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決定的。根據這樣的分析,我認為在政策上,中國應該實行先通脹后升值的策略,這里說的先通脹是一種比較低比較穩定的通脹,比如說3%-5%,這種通脹給中國的價格調整提供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為什么要先通脹后升值呢?主要的考慮是,不僅要防止嚴重的通脹,同時也要防止像日本那樣的通縮。所有人都反對通脹,卻沒有人反對工資上漲,但工資上漲和貨幣上漲是一回事。中國全部的勞動力有4.8億,他們的平均工資只有120美金一個月,要讓這些人的工資上升,沒有通脹是不可能的。不管是通貨膨脹,還是匯率變化,對糾正貿易順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賀力平:匯率在貨幣市場開放的情況下,有資產價格屬性,可以瞬間變動;各國商品價格互有聯系,這主要通過貿易流動和匯率變動的途徑,但是相對于匯率來講,商品價格變動速度比較緩慢;生產要素價格變動比商品價格變動更加緩慢,但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政策,如勞工保護,在這方面加大公共政策對要素價格合理化的積極作用。當然這并不足以使中國今天的要素價格在短期之內發生快速的變化,也不足以使得這種相對緩慢的制度有新的變化,或在國際貨幣市場上對人民幣有快速的影響。相對快速的,同時也是溫和的、穩定的通貨膨脹,從理論上說,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關于通貨膨脹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貨幣當局有沒有能力制造一個他所期待的通貨膨脹。現在是5%的水平,貨幣當局希望出現6%,能通過什么手段實現?好像沒有現成答案。二是通貨膨脹能夠穩定嗎?
譚雅玲:人民幣升值從中國經濟基礎和規模的角度來說,并不應該這么快。這可能也不是中國政府的本意,但市場的容量是很大的,一方面來自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來自國際市場的投機。我國匯率改革將匯率定價機制面向市場供求,很多機構可以參與定價,但是參與機構,有的是從企業本身,或者是機構本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短期獲利和預期促使價格缺乏理智判斷和把握。因為我們是從計劃走到市場,實際上都是機構主體的局部利益突出,缺少整體國家利益和戰略、策略考慮。所以升值當中,本身能有一些短期收益和效果,但從中長期的角度考慮,不見得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從外部趨勢看,美元不希望升值,一直采取強勢貨幣政策下的不同貶值的策略,維持的是美元投資信心。
夏斌:先通脹還是先升值,從理論上可以探討,從歷史邏輯來看,我認為不存在這個問題。現實是人民幣處于不斷地平滑的升值過程中。為什么是平滑的?按照中國社會穩定的發展,人民幣依照我們能夠接受的就業、GDP的增長水平在升值。目前緩慢地升值,對中國是有好處的!岸、沖、改、疏、加”相結合,堵外面的錢,改革匯率,疏導國內的外匯出去,擴大自己內需,加強人民銀行的對沖,還有空間,F在討論的物價問題,就是資源價格、石油價格、勞動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問題,這些改革都在慢慢實施。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無論從總體實力看也好,面對的內外矛盾看也好,已經到了有能力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應該提升產業結構的升級,延續長期競爭力的階段了。今天,通過價格的調整,應該把那些不必要的保護去除。從這個角度說,通貨膨脹是自然的結果。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
肖耿: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有中國崛起的陰謀論。在商界和金融界,格局已經定了,美國占主導地位,歐元很年輕,但穩步上升,人民幣更年輕。但中國的銀行很有錢,中國經濟發展到最后,人民幣一定是和歐元、美元三足鼎立的。從長遠來看,中國能夠把美國所有的投資銀行都吸引進來,他們一定會大量地雇傭中國人,這對我們是有利的。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控制金融風險,這是一個策略問題,最好從國有企業做起。根據香港的經驗,經濟戰略中最重要的部門往往是需要風險管理制度的,這種風險管理制度往往是分散的。我們要相信市場的力量。最根本的還是要放開,但這種放開,不是讓別人兼并,而是對內放開。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目前來講還不是國際一流的金融中心,但上海一定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甚至會超過紐約。我為什么這么樂觀呢?主要原因是上海將要面對香港、紐約、倫敦的直接競爭。現在內地的企業可以到香港上市,老百姓可以通過網絡買香港的股票,這樣就促使上海一定要改革。一旦有了競爭,系統風險就降低了。我們現在風險太集中了,銀行只有四大銀行,電信、能源也是那么幾家公司,改革就很困難。
譚雅玲:中國的發展階段與其他國家不同。在這其中,全球化與金融創新的挑戰更大。從戰略角度說,美元貶值策略在全球化的態勢下體現得非常清晰。美元未來要有一輪比較大的回調,上漲的可能性很大,以便回收流動性過剩當中的收益,中國需要警惕,F在全球基本上是在唱衰美元,對美國的經濟、利率、貨幣政策都不看好。對美國金融的研究和戰略、策略上的研究,應該在一個比較深刻的背景下來分析,然后再有一個前瞻性的預期來判斷。
中國要追求的是競爭力的提升。是短期利潤率指標的回報還是機能體制的提高?國有銀行目前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高端客戶的利潤卻在下降,這跟美國的戰略有很大關系。美國極力讓中國開放金融體系和銀行體系,在中國金融板塊上獲取的利益非常直接。中國金融和銀行體系的風險,現在美國人看到了,我們也應該看到。
魏加寧:當初我們提的口號是國有部門收縮,收縮到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關鍵部門。打個比方,一個人膀大腰圓,四肢都很發達,但關鍵部位效率不高,心血管堵住了。作為國家來講,你說是更加安全還是更不安全了?嚴格地講,國有部門應當收縮到公益部門,不追求效率的地方。而越是關鍵部門,效率應該越高。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