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國科技場已經被玩壞了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4-12-05 10:12 評論:0 點擊:946
http://business.china.com.cn/uploads/allimg/141204/3-141204105254950.jpg 2014年12月2日,鈦媒體美女創始人趙何娟在她的朋友圈里發了一條消息,看完之后,心情殊不暢快。
“KK(筆者注:此處指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失控》作者凱文·凱利)今天挺悲傷的,大多數人圍著他都是拍照合影,書都是當道具。KK說你們有問題嗎?大家仍然繼續拍照合影??土豪們絡繹不絕??沒有人問到他有價值的問題?”
趙何娟所說的,是12月1日,凱文·凱利出席北京“中國首屆社群領袖峰會”的場景(趙何娟的朋友圈發于00:08,所以日期差可以忽略)。
對這一段場景,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的文章有更加激烈的描寫。
“在會議印制的官方資料中,凱文·凱利的大名被和山海精大米、硅元瓷器、唐宋酒業、云上峰雞蛋、丹瑞緹珍珠和金柏格精油等物件列在一起——后者正是不同‘社群’中的杰出代表企業。”
駱軼航充滿譏諷的語氣可以理解——一直以來,他都認為凱文·凱利在硅谷和世界范圍內被整體邊緣化,只不過在中國被市場神化。
他甚至判斷說,凱文·凱利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走穴”模式:“中國的代理人開出一個package,由一家頂級的經紀機構或商學院做代理,然后層層外包,不同活動的組織者向“總代理”開出價碼邀請凱文·凱利出席,總代理除了偶爾也安排凱文·凱利參加一些自己的“主場”活動外,剩下的坐收漁利。”
對于這個問題,此處不作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科技場確實已經被玩壞了。
最早受到正面沖擊的是互聯網,互聯網里首當其沖則是電商。
那些淘寶店主、朋友圈營銷達人,乃至O2O明星的“神話”,讓一幫傳統行業的土豪打入了滿滿的雞血,拼了命地打破頭往互聯網沖,也不管有多少店主在虧本,有多少朋友圈里曬的月入百萬千萬圖片是作弊軟件偽造,有多少O2O明星只是閉門造車的吹牛概念。
互聯網改造傳統經濟是大趨勢沒錯,但當這種跨界轉型,被變種的傳銷與成功學不斷異化,就只能演變成為6個字:人傻、錢多、速來。
在一個論壇里,一位朋友說:“我加入國內互聯網圈(該朋友此前15年一直在投資其他行業)也就兩年,看到不少很浮躁,很不專業的人,比我前面15年見到的不靠譜的人總數還多。”
當然,在更多互聯網業內的場合,大家還是希望能更做得專業一點,更科技一點。
比如當前最熱的兩個會:騰訊的“We”大會,和百度的“BigTalk”。
2014年11月8日,第二屆WE大會上,騰訊就邀請了12位全球頂尖科學家與思想家,向人們展示了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基因科技、外太空旅行、社會組織創新等前沿探索。
而自2014年6月,百度百家開始舉辦“BigTalk”線下對話活動,并先后邀請了《數字化生存》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世界虛擬現實技術的領軍人物、斯坦福大學虛擬互動實驗室創始人JeremyBailenson,全球七大權威大數據專家之一、麻省理工大學人類動力實驗室主任AlexPentland等重磅嘉賓分享最新研究心得。
2014年11月24日,百度甚至邀請了谷歌和NASA共同創建的奇點大學講師,在北京太廟為報名的學員、百家作者們講述人工智能、網絡技術和生物基因等前沿科學。
不得不說,就會議組織而言,兩個會都很用心,辦得也非常好,堪稱高規格、高逼格、與世界接軌、與科技前沿接軌。
可問題是,如果沒有了鐘子期,又有誰來欣賞俞伯牙胸中的巍巍高山、蕩蕩流水?
在今年的“We”大會上,邀請了日本NeuroWear創始人加賀谷友典,演示了根據“腦波交互”設計的“貓耳朵”necomimi等多個產品。
他先演示的是necomimi。當MV放完,全場掌聲雷動,口哨連連,很多人說,這個新產品真牛逼??
拜托,早在2012年,necomimi就已經出現在各個淘寶店里的時間了好吧——人家現在只是回顧介紹而已,新產品還沒開講呢。
想想之后我釋然了,那些專門花了幾千塊錢買票來聽“WE”大會的人,或許連演講嘉賓是誰都沒有搞清楚,又如何能分得清楚別人講的哪些是新技術,哪些是舊產品呢?
但即使是科技記者和專欄作者,也并未見得好到哪里去??
我所熟悉的一個互聯網記者朋友,平均每天要參加兩場會議,寫3000字,可文章中絕大多數的內容都來自公司提供的素材和演講PPT,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可真正能跳出這個浮躁圈子,認真做研究的,又有多少呢?
前幾天,我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不久前的一次BigTalk結束后,主講嘉賓——一位在某個領域最前沿頗具權威的教授問他:“我今天的演講是不是講得不清楚?”
“很清楚啊??”
“那是不是講得很不好?”
“很好啊??”
“那為什么剛才我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公布了我們新的技術成果,你們卻一點反應都沒有?”
朋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他也不知道,教授所說的成果是什么。
等教授離開,朋友又問了很多一起來的朋友——很遺憾,也許聽眾里有教授的知音,但至少他沒有發現。
或許,這個教授是自找的,他太高估中國的科技記者與專欄作者了。
聽眾里的記者和自媒體們,有多少具備足夠的科學素養?有多少會在聽課之前,專門做好功課,提前了解這些科技大咖的背景、專長、研究方向、最新進展?
中國的科技媒體,離商業太近,離科技太遠。
這里充斥著大量缺乏科學素養,又不愿意學習,只在追逐利益的媒體集合。
我想,當站在臺上,期待臺下有人眼眸閃現熠熠光輝,卻發現全場一片死寂的時候,那個教授一定很寂寞。

別和我談理想~~我戒了!
※ ※ ※ 本文純屬【流星蝴蝶劍】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