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5-11-28 11:58 評論:0 點擊:1707
如果說“想當然”是懶散的病變的話,那么“三分鐘熱度”可謂和懶散同出一個基因,是一種情緒上的懶散,甚至心靈上的懶散,上升到了精神層面。這是我最大的病根,每次都看似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事,結果卻如同折返跑,只在固定的距離內反復,卻永遠都跑不到終點。
我有著濃重的“青春期情結”,對很多事物都保持著好奇和新鮮感,只要看對眼了,就會狂熱一陣,惡補一時?晌业呐d趣點轉移得也快,結果成了缺了角的萬寶全書,什么都知道點,但什么都不精。所以我只是個有趣的聊天對象,而不是一個能擔當大任的成熟職員。更要命的是,我始終認為年齡不是問題,只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只要擁有不褪色的熱情,任何領域都可以大膽地涉獵。可用人單位從來沒這么想過,30歲的人來應聘一個全新的領域,還大言不慚地說:因為喜愛,所以嘗試。拜托,你敢嘗試,我們可不敢瞎嘗試。所以,我至今游離在我所喜歡的行業外。我有個很心虛的地方,就是用人單位笑瞇瞇地問:好,既然你說喜歡,那請拿出你的作品來。
這真是點到了“三分鐘熱度”患者的死穴了!比如,我大學畢業那會兒覺得雖然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可憑我的敏銳度和文字能力,能在廣告業發展,于是買了一堆廣告業界的圣經寶典,還花了不少銀子每年都追看“廣告饕餮之夜”,可作品卻一件都沒有,基本上都是在腦袋里不專業地天馬行空,其實連寫個標準文案都不知道該怎么寫。工作兩三年后,我又卯上了媒體,認為憑我的八卦精神和小資加憤青的雙重氣質,絕對可以超過那幫只會吹捧水貨,而不識吉東·克萊默的娛記們,然而我卻連去天涯上發貼做“無冕八卦之王”這樣“不求回報,只求付出”的業余精神都欠奉。近幾年,我又迷上了聲色影像,像模像樣地追買“電影遠流館”——放在書架上裝灰,死乞白賴地央著周圍的親朋好友能提點一下,讓我“混”進《看電影》雜志或者做個知名導演的助理的助理的助理,可我卻連篇像樣的影評都拿不出手,自知無顏。
這種突然發燒,突然退燒的狀態其實很消磨斗志,眼看著一個個目標樹立,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花費了一部分的心力卻還始終在原地打轉,懈怠和懶散情緒不斷滋長蔓延,別說成大事,就連筆直的大道都難以走到底,中不溜秋地被人遺忘。
有人說,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也許我可以從三分鐘過度到三小時,三小時延伸到三天,三天堅持到三個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刻給自己念念緊箍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