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1-16 11:56 評論:1 點擊:1807
據《讀賣新聞》11日報道,日本政府開始對《周邊事態法》進行修改,以在“日本有事”時美軍可以采取強制措施,優先使用日本國內的機場和港灣。報道明確指出,臺灣海峽等日本周邊地區發生戰爭將被視為“日本有事”。
目前,駐日美軍正在進行重新整編。日本政府已決定自衛隊與美軍加強合作,并不顧地方自治政府的反對,同意美軍基地的調整方案。此外,日本政府認為有必要在“周邊事態”發生時提高對美軍的后方支援技能。《周邊事態法》修改案將在今年提交國會審議。
根據現有的“特定公共設施利用法”,在日本遭受武力攻擊時,首相可授權自衛隊和駐日美軍優先使用民用機場和港口。而1997年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規定,“日本確保美軍暫時使用民間機場和港灣”。但1999年制定的《周邊事態法》規定,“政府可向擁有重要機場和港灣的地方自治體要求協作”,但并未將自治體服從規定為義務。為此,美軍對一旦發生適用《周邊事態法》的紛爭時,能否使用日本民用機場和港口感到沒有底。在駐日美軍整編的協議中,美軍向日本政府提出的要求是“當臺灣海峽發生戰事時,有必要使用九州所有的民用機場以進行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周邊事態法》設立之初,日本對“周邊”具體指何區域采取模糊戰術,宣稱“周邊”不是地理概念。但隨著日美同盟關系的強化和軍事合作的加強,日本開始不再忌諱中國的反對,以“中國威脅論”的喧囂聲作掩護,逐漸掀開“周邊”的朦朧面紗,清晰確定“臺灣有事”屬于日本《周邊事態法》以及“有事法制”的適用范圍。
我們認為,日本修改之后的《周邊事態法》幾乎等同于美國的《對臺關系法》,其基本策略是將美國拖入日本的預設陷阱,表面是“開放機場”,實質重在將臺灣納入“周邊有事”的范疇,預料此舉將會引起中國方面的強烈反彈。而日本方面近期的一連串外交動作,也一再證明,中國在亞洲的外交處境處于兩難。如果對日本強硬,則日本會有更多借口和證據,表明自己是有道理的;如果中國進一步軟化外交政策,則日本又有了“不做白不做”、“有便宜就占”的心理。而解決這個問題,顯然目前僅僅從中日雙邊是無法提出解決方案的,較為理想的做法是將中日問題國際化,比如將領海爭端以及日本的對臺立場設法轉變為聯合國可以討論的問題。
由于日本在外交和領土上的步步進逼,我們預測中日關系在未來可能有進一步惡化的危險,一旦這種情況出現,中日經貿關系可能會被牽連,從而使影響范圍擴大。事實上,直到目前,日本經濟界在中日關系問題上,并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如果一定要說有作用的話,也是向右翼提供資金,說白了起的是反作用。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經濟界和企業實質上沒有真正清楚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大作用,日本企業依然認為,是中國有賴于他們,而不是他們有賴于中國。總體來看,中日關系未來會更為復雜,更加充滿危險性,中國未來應該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制定戰略,加強內部的協調,加強經濟與外交的協調性,這樣才能避免各種不確定性問題的發生。

道可道 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