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全國14萬億元儲蓄何其少 不過每人1萬元多一點
字體:
大
中
小 發(fā)表日期:2006-01-18 19:51 評論:0 點擊:2243
媒體思想之劉洪波專欄
央行最新數據,截至2005年12月,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創(chuàng)造歷史新高。這個創(chuàng)了新高的數字,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儲蓄額居高不下的關注,如何“消腫”已成熱門話題。
實話說,我對這話題向來不以為然。在我看來,14萬億也許確實是一個讓人看了就吃驚的數字,但平均到13億人頭上,也不過每人1萬元多一點,對生活在今日中國的人來說,1萬元又能夠做得了什么呢?
當我這樣算的時候,還沒有考慮這樣一個顯示儲蓄在人群中分布的巨大失衡的數據:80%的城鄉(xiāng)居民儲蓄由20%的人擁有。這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表明,10.4億人擁有2.8萬億元存款,人均不到2700元;另有2.6億人擁有存款11.2億元,人均4.3萬元。
我看到有人說,儲蓄的持續(xù)增長,反映了經濟繁榮和人們對四個現代化建設信心倍增。經濟繁榮、人們對四個現代化建設信心倍增,這些都是大事,能不能在儲蓄中反映出來,能夠反映到什么程度,我說不好。但我想,在消費并未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儲蓄持續(xù)增長,至少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生活一定程度的擔心。
很早以前,我就聽到必須把居民儲蓄“逼出來”的道理。為什么要“逼出來”呢,據說儲蓄就像一只猛虎,一旦在你不備的時候出籠,馬上就會造成大害。這些年,我看基本的態(tài)勢,就是“逼”的態(tài)勢。最早的“逼”,是“價格放開”,人們開始搶購,什么都搶。這顯示“逼”的經驗很不成熟,反倒助成了“突然出籠”之勢。當然,這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未來有基于頭腦簡單的信心,以為錢都是可以拿來盡情消費的。
后來,人們的頭腦在現實中逐漸成熟了。事實教育了人們,工作不是天然就有的,錢不是越來越容易賺的,未來不見得是越來越好的。統計數據反映的情況是,儲蓄存款持續(xù)率在1978年到1996年間,為年均30%以上,其間最高年份達到40%以上,而1997年以后,這一比率下降了,高時15%左右,低時不到8%。
與此同時,“逼”的辦法也改得文明一些,叫“拉出來”(拉動內需)。請看教育產業(yè)化中的一個論證:“城鄉(xiāng)居民預期消費傾向列在第一位就是子女教育……只要他們拿出存款的1%,就大體相當于政府撥給現有1022所普通高校一年的經常性費用”。這樣的論證,還可以在很多領域里展開,每一種改革都只盯著居民存款中的極少部分,但每一項支出都可以將人搞得一文不名變“負翁”。
我聽說,有些國家人們沒有存錢的習慣,因為很多事情自有保障,大可以過一天算一天。但在中國,你養(yǎng)一個小孩得多少錢,做一次手術得多少錢,買一套房子得多少錢,老了要給自己送終得多少錢?現在可沒有“從搖籃到墓地”的保障,都得你自己頂著,你敢用錢嗎?你能說自己的錢夠多了嗎?14萬億儲蓄根本不足以支撐13億人在缺乏福利保障之下的未來生活信心。
只要福利政策沒有改變,再多上十倍的儲蓄也無法建立起13億人的生活信心來,你永遠不必擔心“儲蓄的猛虎出籠”,只需擔心銀行不會爛賬就可以了。不過聽說儲蓄增長太快太多給銀行提出資金經營難題,增大金融風險,我想,這無論從金融學還是從社會學上都怨不得老百姓,只能讓我知道百姓更可憐。不存錢有風險,被送到 醫(yī)院都會眼睜睜等死,投資有風險,存錢還是有風險,整個“活著就是風險”了。但怎么辦呢,未雨綢繆,還是只好存錢,就算這也可能打了水漂,畢竟銀行破產,還誰都沒見過,這倒可以少點擔心,看上去風險要小一點點。
倘若為小百姓計,如果目前缺乏保障系統的社會狀況尚未改變,請不要盯著14萬億儲蓄苦想“逼出來”的計策,而要多想想怎樣使儲蓄額增長得更快
※ ※ ※ 本文純屬【鋼市閑說】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