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3-28 12:44 評論:0 點擊:1766
3月18日,在“2006中國金融形勢分析、預測與展望專家年會”上。一些重量級演講嘉賓的出席,使該年會還是在首都財經媒體圈中造成了不小的轟動。因為按照“慣例”,這一定是一個充滿期待、隨時可能有“驚人言論”爆出的聚會。當中國的金融高官、金融學者和銀行行長們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談些什么?金融,一個原本晦澀難懂的專業性話題正成為中國政府、中國企業和中國媒體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中國金融界代表人物的聲音,更成了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權威解讀。
貨幣政策:關注市場流動性過多狀況
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憑借突出的專業素質和成熟優雅的個人魅力,贏得了財經媒體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追捧;大家私下議論說,今日的吳行長,頗有當年外經貿部吳儀部長的風采。作為第一個演講人,吳曉靈副行長首先對宏觀經濟做出了明確判斷和預測,表達了她對2006年中國經濟運行的樂觀態度。但是,她隨后又指出了“2006年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問題”,如投資反彈的可能依然存在;資源價格調整的壓力和產能過剩并存的局面使物價走勢面臨上行和下行的雙向壓力,特別是在能源、資源約束下物價上升的趨勢不容忽視;為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和應對產能過剩的矛盾,必須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但要對此過程中帶來的就業問題和銀行資產質量的風險給予高度重視。對于可能存在的這些問題,吳曉靈副行長表示:“貨幣政策應更加關注市場流動性過多的狀況和疏通資金流動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優化資金配置。”
銀行業監管:重在監管的有效性
銀監會副主席首先介紹了中國銀行業的變化,如不良貸款率從2003年的17.2%下降到2005年的8.9%,首次降到1位數;商業銀行中資本達標的數量從2003年的8家上升到2005年的53家等。隨后他又介紹了銀監會為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提出了十項任務,如監管協調機制、審慎監管法律體系、市場準入管理體系、現場檢查體系等。他還謙虛地表示,要談談“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幾點認識”,但正是這幾點認識,讓在場的人領略了其高超的政策解讀水平和對改革現象的洞察能力。
變“外匯貯備”為“資源貯備”
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仲的開場白是“我沒有演講稿,就談談對前面幾位發言人講話的體會吧”。此話引發了現場的一陣笑聲。但隨著其講話的不斷深入,人們才明白過來,李連仲局長的這番表態是典型的“真人不露相”。他在稱贊吳曉靈副行長對未來形勢判斷準確、唐雙寧副主席總結得好之后,開始談了諸如GDP、就業、能源、外匯儲備等經濟領域的一些現象,但就在這些聽上去并無什么新意的話題中,他“隱藏”了諸多高深話題,如對于高額的外匯儲備,他提出要變“外匯儲備”為“資源儲備”。
金融研究:基礎性數字需完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是當天演講嘉賓中第一個使用投影儀、第一個用數字“說話”的人。他現場展示了他關于貨幣供應量、M1、M2等有關貨幣政策的一些專業性的數字分析。但他抱怨說,研究中需要的一些基礎數字央行沒有及時發布,還有一些數字則是各部門發布的不相同,如關于外匯方面的某數據,央行和外管局之間就差距很大,“我更相信外管局的數字”,他對現場的央行吳曉靈副行長說。
對于夏斌所長的這種專業素質和敬業精神,現場很多人表示欽佩,而夏斌所長以前也曾經在央行任職。當天在“年會”上演講的還有,交通銀行行長張建國、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渣打銀行中國區總裁曾璇以及亞洲開發銀行和花旗銀行的代表等,他們分別從自己所從事領域的角度,發表了對2006年中國金融形勢的分析、預測和展望。

道可道 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