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時代向“我”時代邁進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6-06 17:29 評論:0 點擊:2851
“我們”的時代已經遠去,而“我”的時代正在來臨。全球化已經讓地球變成一個村落,那就讓World Wide Web也變成World Wide We吧。
“我自己,我的丈夫,Kevin和我即將開始的新家庭。”在2004年致她的粉絲的一封信中,布蘭妮·斯皮爾斯這樣強調了她的人生至愛。當時她只有23歲,尚未因為頻繁的懷孕與生育沖昏頭腦。同樣地,瑪麗亞·莎拉波娃,又一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性情莽撞的青春偶像,屢次提及她的人生信條:“別人想什么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取悅你自己!
有多久沒聽到“我們”這個飽含著古典集體主義隱忍與含蓄氣質的稱謂了?“我們”的時代已經遠去,而“我”的時代正在來臨。20年前一個處處驕狂、時時任性、總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旁人只會指指點點:“這孩子家教不好!倍F在,一個時時謙虛、處處謹慎、老為他人著想的年輕人,你會不禁聯想到,他是否來自第三世界、破碎家庭?或是別有所圖?
從我們到我
我們耳邊充斥著太多這樣簡單有力的口號,這些口號看似自我,實則從眾,看似有理,實則蠻橫:
——你是否介意自己的人緣不好?“做好自己就OK啦。”(Just be yourself)
——明知有害,你為什么還要抽煙/喝酒/吸毒呢?“要爽由自己。”“我了解我自己的需要!(I learned a lot about myself)
——長成這個熊樣,你還敢去參加選秀比賽?“相信自己,沒什么不可能!(Believe in yourself.Nothing is impossible)
——辦公室里,就你的桌子最亂?“我的地盤聽我的!
——需不需要買雙新波鞋或文個新文身?“當然,表達自己嘛!(Yes, express yourself)
——為什么拋棄男(女)朋友/辭職/和丈母娘大吵一架?“你必須尊重你自己的內心感受!(You have to respect yourself)
——打算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嗎?“忠于自己。”(Be honest with yourself)
——你怎么會喜歡一個38歲的阿叔/阿嬸?“我就喜歡!(i’m loving it)
——到了適合年齡,打算結婚或生小孩嗎?“在你學會愛人之前,你首先要愛你自己!(You have to love yourself before you can love someone else)
——需要站出來表達觀點捍衛權利嗎?“當然,站出來為自己!(Yes, stand up for yourself)
Jean M. Twenge,第一個提出并定義“我”世代(Generation Me)的女學者,在她長達13年超過百萬份問卷針對我世代的研究報告中,如此描述我世代的群體特征:以自我為中心、藐視權威、缺乏責任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與決斷,可是卻有前所未有的不快樂。
從我想到我要、我能
“福布斯的富人榜比大公司榜更引人關注,你贏了!努力就有一切!成為最流行的口頭語。品牌無所不在,即使是兒童用品。錄像機、游戲機、小汽車和脫口秀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經濟雙位數增長,政府向毒品開戰,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環境惡化,醫療費用飛漲,艾滋病開始流行……”《今日美國》對于美國1980年代“Me! Me! Me! generation”的描述現在看起來,更應該改名為《今日中國》。
他們成長在近似的環境里,從美國校園暴力里的問題少年,到新加坡電影《十五》里的古惑仔,再到中國北京的二環十三郎,這一代人的行為失控成為困擾全球的大問題。而原因可能是:
——放縱的父母
類似于《絕望主婦》里Lynette那樣的母親越來越少見了,她會為了患了多動癥的雙胞胎兒子打破鄰居的窗戶而登門致歉。而在中國,甚至美國,你經?梢钥匆娺@樣的場景:飛機上的兒童大哭大叫,追逐打鬧,他們的父母無動于衷,旁若無人,仿佛那是別家的孩子。
Michele Borba,一個來自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在研究了從美國至中國,從馬來西亞至阿根廷的上萬名兒童后發現,如今全球的父母,對子女的負罪感,比他們的先輩,大大地加深了:為什么不能多陪他們一會兒,而要整天忙于工作呢?為什么不能給他們制造一個溫馨自由的空間,而非要打打罵罵呢?為什么不能提供他們最好的食物、住房與教育,就像鄰居父母能做到的那樣?為什么不能給他們提供兄弟姐妹,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Michele Borba將這些問題少年的父母稱之為NMK父母:“不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完美的!”(Not My Kid! My kid is perfect!)
——社會的變異
你有無發現,身邊的單身女人、同性戀者、單親家庭與丁克家庭突然多了起來?自我意識的崛起使得種種以集體主義為根基的社會基本架構正走向煙消云散。現在的年輕人有誰聽說過介紹信?那是20年前,能證明你的社會人角色的唯一工具。今日之結婚證、戶口本會不會就類似于明日之介紹信?
就像單身女人,盡管超過35歲之后,她們被拉登綁架的可能性都要大過找到一個如意郎君。但她們有了金錢、權力、地位之后又何必仰仗男人生活?就像戴比爾斯的廣告,推銷左手鉆戒給單身女人,“你的左手代表‘我們’,而右手呢,則訴說著‘我’,全世界的女人們,舉起右手”。
來自臺灣的購物者研究專家路波表示,這是因為單身女人們一般都認為:“假如我沒結婚,根本得不到禮物,平常自己好慷慨,錢都用在家人及朋友身上,而得到同等回饋的幾率卻極其渺茫。”歐洲RSCC公關公司的購物年度消費調查時候發現,48%年齡35歲以下的女人,采辦禮品時,會首先給自己挑選個好禮物。
——消費主義的推波助瀾
《時代》周刊曾經驚訝于日本我世代驚人的消費能力,而且這種消費往往以非理性的方式出現。2001年日本尚未脫離通貨緊縮泥淖之際,法國著名奢侈品LV在日本市場的銷售仍能出現驚人的兩位數增長。據日本智庫Saison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有超過90%的東京人在20多歲時,就至少擁有一件LV的產品。
一個二十來歲連單身公寓都租不起的人卻認為自己應該住高級公寓,一個月薪1500的前臺接線生節衣縮食去買價值上萬的LV皮包,有500萬中國人想買豪華車,因為廣告是這樣誘惑他的。我世代奉行“我花故我在”(spending becomes me)的消費哲學,在一個沒有宗教與意識形態維系的消費社會,消費主義就是最大的宗教與意識形態。
從我再到我們
1999年,社會學家霍伊和史特勞斯曾在《千禧年世代的崛起》(Millennials Rising by Neil Howe and William Strauss)一書中預言:1982年出生的孩子長大以后,將成為美國下一個“最偉大的世代”,他們將會積極樂觀,重視自己的社會公民責任。
這一預言很快被認為是荒謬的:至少這些孩子們可以被視作“最沮喪的世代”,同樣是Jean Twenge,她檢視了美國1950年代至今的兒童精神病記錄,她發現今天的孩子遠比1950及1960年代的孩子焦慮與沮喪,那些現在看起來正常的孩子,很可能在1950年代被送進兒童精神病院。難怪在臺灣,《Generation Me》被翻譯成《青春不快樂物語》。
Jean Twenge分析后認為,今天兒童如此焦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支持系統的瓦解。1950年代的孩子多半住在大家庭環境里,離祖父母、叔伯阿姨、堂表兄弟很近,常?梢曰。今日的孩子幾乎不可能有任何親戚住在附近,他們被單親撫養的幾率也比以前高很多。
Rt Hon Donald McKinnon,曾任英聯邦秘書長的他,早在2001年就宣稱:我世代必定要終結。他的依據是,世界上任一個體與另一個體的聯結關系都不超過6層。舉個例子來說吧,一個肯尼亞農民和一個新西蘭少女,看似毫無關聯,但事實上,肯尼亞農民有個朋友在內羅畢某餐廳做廚師,餐廳老板的哥哥在一家高級酒店做工,正好認識一個新西蘭來的志愿者,志愿者的姐姐就是這個新西蘭少女的媽媽。
世代大趨勢是越來越個人化了,還是像麥克盧漢地球村那樣,回歸部落文明?這是個未知數。
※ ※ ※ 本文純屬【三水】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