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5-10-08 15:51 評論:2 點擊:2246
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年—1975年)
“四五”計劃于1970年開始進行編制。2月15日至3月2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計劃工作會議,制定1970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會上研究、討論、制定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同年9月,在黨的九屆二中全會上曾作為參考文件印發。1971年3月,中共中央在批轉1971年計劃時,《“四五”計劃綱要(草案)》的部分指標也作為附件下發。
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綱要(草案)》規定,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2.5%,五年合計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1300億元,1975年糧食產量達到6000-6500億斤,棉花6500-7000萬擔,鋼3500-4000萬噸,原煤4-4.3億噸,發電量2000-2200億度,鐵路貨運量9-10億噸。
1973年7月國家計委擬訂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調整,不少指標有所壓縮,鋼產量下調到3200-3500萬噸,后又調到3000萬噸。1972、1973兩年國民經濟形勢有所好轉,1973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和突破了計劃,并且是“一五”計劃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
1975年是“四五”計劃的最后一年,按照《修正草案》規定的1975年指標要求來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是:工農業總產值完成計劃的101.7%,其中農業完成104.5%,工業完成100.6%。主要產品產量完成的結果是:糧食103.5%,棉花96.5%,鋼79.7%,原煤109.5%,原油110.1%,發電量103.1%,棉紗96.8%,鐵路貨運量98.7%,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01.6%,財政收入完成98%。
第五個五年計劃(1976年—1985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計劃。
“五五”計劃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3月,又修訂了十年發展綱要,要求到1985年鋼產量達到6000萬噸,石油達到2.5億噸,國家計劃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其中10個大型鋼鐵基地,9個有色金屬基地,8個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等等。從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設投資相當于過去28年的總和,每年要投資700億元,超出了實際可能,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中央就對此作了修正。
從“五五”計劃執行情況來看,1977年至1978年間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連續兩年大幅度增長,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恢復或者超過了歷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5055億元,超過計劃的4.4%,比上年增長10.4%。1978年社會總產值為6846億元,比1977年增長13.1%,1978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l0億元,比1977年增長12.3%,比1976年增長19.4%。財政收入和支出連續兩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節余,扭轉了1974年到l975年連續三年財政赤字、財政收支惡化的狀況。但此時表現出明顯的冒進傾向,對經濟發展要求過急,規定的具體指標過高,使我國的經濟建設出現新的失誤。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會議強調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初步提出了調整、改革的任務和措施,預示著國民經濟發展即將擺脫困境,進入新的不斷探索發展道路的時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新八字方針),并從這一年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第六個五年計劃(1980年—1985年)
“六五”計劃的編制時間較長,最初是作為《l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據197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提議著手編制的。1980年2月,國務院決定重新制定中長期計劃,并召開長期計劃座談會,再次醞釀編制“六五,計劃。之后,國家計委和有關部門就“六五”計劃的編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測算工作,并組織有關專家進行了科學論證。1982年全國計劃會議著重討論了“六五”計劃草案,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正式批準“六五”計劃,同時作出了動員全國人民為實現這個計劃面奮斗的專門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0-1985年)是按照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紀未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制定的,是繼“一五”計劃后的一個比較完備的五年計劃,是在調整中使國民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的五年計劃。
“六五”計劃的具體要求是: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來的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取得財政經濟根本好轉的決定性勝利,并且為“七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
(1)工農業生產總值,計劃年均增長4%,在執行中爭取達到5%。(2)爭取消費品供應的數量和質量同社會購買力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大體適應,保持市場物價的基本穩定。(3)大力降低物質消耗特別是能源消耗,使生產資料的生產同消費資料的生產大體協調。(4)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現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廣泛地開展以節能為主要目標的技術革新活動,同時集中必要的資金,加強能源、交通等重點建設,作好“七五”發展的銜接。(5)組織全國的科技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努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6)加強國防建設和國防工業建設,增強防御力量。(7)通過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適當集中資金,使國家財政收入由下降轉為上升,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開支逐步有所增加,保證財政收支和信貸收支的基本平衡。(8)大力發展經濟貿易,有效利用外資,積極引進國內需要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經濟技術的發展。(9)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妥善安排城鎮勞動力的就業,在生產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使城鄉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繼續得到改善。(10)加強環境保護,制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發展。
“六五”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第一,國民經濟全面穩定增長。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國民生產總值1985年達到7780億元,與1980年相比,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平均每年增長10%。
第二,重要產品的產量大幅度增長。1985年與1980年相比,鋼產量增長26.1%,煤炭增長37.1%,發電量增長35.8%,原油增長l7.9%,糧食產量年均增長21.4%,棉花增長92.8%。
第三,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取得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5300億元,新增固定資產3800億元,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496個,完成更新改造項目20萬個。
第四,財政狀況逐年好轉。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l59億元,年遞增l2%,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
第五,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繁榮興旺。
第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打開了新局面。我國出口額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
第七,全國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六五”期間國民經濟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六五”后期,在經濟形勢好轉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消費基金增長過猛,貨幣發行過多,對經濟穩定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

指揮嘴皮子的是屁股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