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5-10-09 10:25 評論:1 點擊:1765
今年的風,特別的狂:太平洋這邊,“泰利”、“彩蝶”、“卡努”輪番來襲;大西洋那邊,“卡特里娜”、“麗塔”接連肆虐,美國遭受空前損失。
比較往年,今年大西洋的風暴尤為活躍。美國大氣科學教授威廉·格雷及同伴在9月發布的報告中稱,如果把往年整個颶風季的大西洋熱帶氣旋活動數量作為參照,那么往年在8月底之前發生的氣旋活動總數不過33%,但今年這個數值已達110%。
9月16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文稱,盡管全球颶風的總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略顯下降,但強烈颶風特別是四、五級颶風的數量卻一直呈增長態勢。研究人員分析了1970年至2004年間全球颶風出現的數量、持續時間和強度。他們發現,20世紀70年代全球平均每年發生10次四級和五級颶風,但到90年代幾乎翻了一番。由于同時期颶風總數未見增長,四級和五級颶風在所有颶風中所占比例也從20%增加到35%。
強烈颶風為什么如此多發?許多研究都將其與全球變暖聯系起來。統計顯示,在颶風頻發的同時,該海域的海水表面溫度上升了0.3~0.6攝氏度。然而,許多科學家認為,兩者“并不能簡單地聯系起來”。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海水表面升溫的幅度最大,而這一時期全球颶風總數和持續時間卻有所減少。此外,如果全球變暖是造成颶風的罪魁,那么世界其他風暴多發地帶(比如東南亞地區)的風暴也應增加,但事實上全球熱帶風暴和颶風的總數自1995年以來略有下降。
有觀點認為,大西洋颶風猛增的原因在于大西洋暖流的周期性變化。自1995年以來大西洋暖流出現周期性增強,導致大西洋地區颶風的數量和強度都明顯增加。只是這一觀點同樣面臨不少爭議。
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和颶風之間的聯系,科學家強調,必須獲得更長時間內的統計資料,更深入理解颶風在海洋和大氣熱循環中扮演的角色。但是,就形成而言,颶風可以看作是巨大的蒸汽機,海水蒸發產生的暖濕空氣重新冷凝成水,釋放出大量的熱,給颶風提供動力。由此推論,溫度越高,暴風雨的侵襲就越猛。因此,全球變暖即使不是強烈颶風頻發的禍首,也逃不過“助紂為虐”的罪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