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簡單不過的經濟學東東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1-17 16:41 評論:1 點擊:1651
再簡單不過的經濟學東東
1、 經濟學不研究怎么賺錢,只研究有限資源的利益分配,“經世濟用”和“國富論”這兩個詞,比較恰當的描述了經濟學的目的。如果以賺錢為目的,研究金融投資或者企業工商管理比較合適,這些賺錢的研究可能需要一些經濟學基礎,但經濟學本身卻不是直接研究個人怎么賺錢的。
2、 所謂工業化(近現代化、城市化)等等,都源于一個簡單的工具:“機器大生產”。因為機器生產,才產生出如此眾多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1)機器成倍的提高了社會生產率,社會的總財富多了,分配卻成了問題;
(2)工業化了,城市化了,農民的地被圈了,自己也變成工人了,收入暫時提高了,卻經常遭遇經濟萎縮期,失業成為問題。
3、 一旦社會普遍采用高效率的機器生產,產品必然在生產者之間高度分工,高度分工的生產模式,必須通過充分的交換才能使大家(消費者)各得所需,這一是迫使了交通的發展(中國民謠:要想富,先修路),二是迫使了貨幣的發展——交換是通過貨幣作為衡量標準的(一般等價物)。
4、 貨幣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1)實物貨幣;
(2)貴金屬貨幣;
(3)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將來可能向電子形式發展,可以稱作是“電子貨幣”。
實物貨幣階段比較原始,分割也不方便,比如古代中國曾經用貝殼作為交換衡量標準。
貴金屬貨幣階段用金、銀作為一般等價物,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社
會生產率越來越高使物品急劇增多,而貴金屬的增加速度跟不上物品的增長速度,這造成金銀增值,大家都捂緊腰包、收藏金銀,這不利于消費,也不利于投資,更不利于社會再生產、擴大再生產,于是貴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這種信用貨幣所替代。
信用貨幣的發行權逐步集中到國家手中,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一般采用適度多發鈔票的政策。如果掌控不好流通貨幣的數量,會引起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信用貨幣其實是以國家的整體實物作為經濟兌換保障的,在全球經濟交流之中,美元因為歷史原因,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世界通用貨幣。
5、 機器大生產導致社會分工更加明細,社會分工更加明細必然會產生“分配與交換”的問題,交
換使產品成為商品,使經濟依存于市場。
不可否認,后發國家的追趕很大程度上依靠國家“計劃”,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和蘇聯。日本是
產業經濟學的鼻祖,日本的產業政策在國際競爭中顯示出出色的成績,使這個資源、土地匱乏的
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蘇聯的“計劃經濟”更全面,也曾經使蘇聯坐上世界經濟第二強的
寶座,蘇聯的計劃經濟固然有缺陷,但也是成績突出,值得研究和借鑒。
6、在世界范圍之內,國家是經濟競爭的主要單位,在國家范圍之內,企業是經濟競爭的主要單
位。
7、蘇聯式的計劃經濟,企業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是共同促進社會大生產”的關系,所以如果目
標明確,有確定的追趕對象,它們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取得驕人的成績,但一旦處于領先地位,它
們會因為缺乏目標而喪失前進動力。有人批評蘇聯式的計劃經濟,企業缺乏競爭、缺乏生存壓力,
必然導致“遲鈍退化”,其實在蘇聯相當落后的時候,企業是有“競爭”目標的,它們的追趕對象就
是發達國家的物質生產生活水平。即使當蘇聯成為世界第二之后,蘇聯的軍工企業一直有明確
競爭目標,所以軍工也一直高度發展,但在民用產業上,作為“發達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找不
到前進的方向了。
8、市場競爭和組織計劃是分配有限資源的兩種方式。即使在純粹的英美式市場經濟環境之中,
企業外部依靠冷酷的“市場”競爭,在企業大生產的內部,卻依靠冷酷的組織“計劃”。市場和計劃
這兩種分配資源的方式,一個產生“交易費用”,一個產生“組織成本”,兩者本身也可以競爭,它
們各有千秋,各自適應不同的環境需要,本身是沒有優劣的。
9、組織計劃(計劃經濟或企業內部)可以無償調撥,市場競爭(市場經濟的企業外部)卻講究
“交換”,而且這種交換都是自利的“等價交換”,用我國《民法通則》上的話來說就是按照“平等自
愿,等價有償”的原則進行。
10、既然要交換,就不是做慈善,就不是白送,交易雙方就要象家庭主婦買白菜一樣,和小商小販討價還價,雙方都想拿到對自己更有利的價格,這時候通常認為“人性是自利自我的”。
11、道德首先是自律,然后才能律人。
12、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矛盾:
(1)首先就是競爭與壟斷的矛盾。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信仰,但時間累積,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寡頭壟斷。
(2)既然產生壟斷,就必然隨之產生市場與政府的矛盾。企業追求壟斷,政府制止壟斷,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究竟要參與多深的程度,發揮多大的作用,爭議紛紛。
(3)第三個基本矛盾與現代化有關,現代化的標志是機器大生產,機器大生產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帶來了更多的物質財富,但產生的財富如何分配成為問題:利益已經多元化,勞動工人、資本家、失地農民等等,而現代大生產的要求又要資源相對集中,單一的個人反而可能投資不起一個企業,這樣,利益多元與資源集中形成一對基本的經濟矛盾。
(4)第四個基本矛盾與全球化有關,即一個國家的局部市場和全球的統一市場,現代化大生產本身是效率極高的社會化生產,生產目的本身就不是僅僅滿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它要向外界交換,它需要廣闊市場,技術越發達、大生產程度越高,就需要越廣泛的統一市場,但企業是有生產地的,這就造成生產地和銷售地之間的矛盾。在一個國家內部,這種矛盾叫做“地方保護主義”,在國際上,則叫做“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矛盾,如果對一超多強的“多強”國家來說,則是“全球化與區域化”之間的矛盾。
13、現代經濟學是在英國產業革命期間,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建成的,英國是當時唯一的產業經濟超級大國,它當然希望“自由競爭”,各國政府的干預越少越好,只“提供規則”和“維護秩序”就可以了,這種理論雖然一直遭到后發國家的挑戰,但真正遭遇挫折,還是因為世界經濟危機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對“古典經濟學”的反思批判,成就了加大政府作用的“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和美國羅斯福新政,成就了完全依靠政府計劃的蘇聯式經濟。
14、戰后日本、韓國的東亞崛起,則是用的另一種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日本認為賺錢的好產業都已經被先發國家占領了,在這個條件下再要自由競爭,那日本這種少資源、少土地,依賴國外市場的國家一定是競爭不過的,于是它們走了一條依靠政府隱形扶持企業產業的發展道路,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5、現在,一些人推崇“新古典經濟學”、推崇政府只管發行貨幣就好了的“貨幣主義”,這些道理,推銷給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就好了,不用再在“發展中”的中國推銷。
※ ※ ※ 本文純屬【雪后的陽光】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
|
評論人: luwei 發表時間:
2007-01-17 17:51 |
|
日本是產業經濟學的鼻祖,日本的產業政策在國際競爭中顯示出出色的成績,使這個資源、土地匱乏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勿庸置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