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中國要有“辱華”心理免疫力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7-17 17:13 評論:1 點擊:1703
德國公司近日推出并銷售一種印有“F-U-C-K YOU CHINA”辱華字樣的白色T恤衫,這是一次明顯的“辱華事件”。設計和生產這款T恤衫的公司的行為是失當的,F-U-C-K字母之間雖有連字符隔開,但辱罵之意是明擺的。退一萬步講,即使那家公司對中國沒有惡意,但從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這個層面上說,也是說不通的,這明顯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
“辱華事件”背后的大氣候
中國駐德國的使領館介入調查是應該的,德國之聲中文網報道該事件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認為,這只是一個單獨的個案,但具有共性,既有大背景,也有小背景。
對于這家公司的小背景,其動機還不好猜測。不過,據目前看到的信息,這款辱華T衫有明顯的心理暗示,早已超出了西方人的黑色幽默。也不排除這是該公司的一個“廣告創意”,借“辱華”來尋求在中國市場的“聲名大振”。
而“中國崛起”對歐洲的沖擊已經從政府向民間延伸,則是一個大背景,民間的反應會更多元化,比如,有人激進,有人溫和,有人情緒化……
筆者認為,現在的歐洲對華心理的土壤,與10年前筆者在德國時候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歐洲對中國的印象好得不得了。那時中國剛實行改革開放,與歐洲的交流開始多起來。那時,歐洲人接觸到的中國人也比較有限,并大多為留學生,那時中國去國外的留學生都是國內一流的優秀人才,歐洲人以為所有的中國人都這么優秀,因此,對中國留下好印象是自然的了。再加上在冷戰時期歐洲人對蘇聯的偏見,比較下來,歐洲認為中國是最好的社會主義國家。
西方面對中國崛起起雜音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崩潰論”開始抬頭,當時并未出現“中國威脅論”,因為歐洲人不會把一個即將“崩潰”的中國視作威脅。然而,從1994年開始,中國并未發生歐洲人所預想的“崩潰”,經濟發展反而快速上升。當時西方就有機構測算: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此時,歐洲人開始產生了威脅感。
“中國威脅論”發生質變是在21世紀初。日益增長的各種經濟數據、排山倒海而來的中國商品和中國人,使歐洲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由此,“中國能源威脅”“中國制造威脅”“中國環境威脅”等相繼而來。
10年前的歐洲,外國游客中挎著相機的多為日本人,現在多數游客是中國人,歐洲人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地面對如此多的中國人,而部分中國游客的素質確實不能令人滿意,歐洲人對中國人表現出來的反感更多了。另外,中國的商品排山倒海地涌向歐洲,讓歐洲的威脅感更加真切。歐洲感受到中國的“威脅”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歐洲民間對此產生的憂慮也與日俱增。
中國要自信面對
一段時間以來,發生在一些西方國家的辱華事件似乎不斷出現,這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走出去”的過程中,與外界交往的增多某種程度上必然會增加與外界的摩擦。
不過,從主觀來講,對國際上出現的敵華現象要警覺。這雖然只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但也是一個具有共性的事件,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中國不友好態度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在發達國家,可能會出現一些言語上的侮辱、情緒上的排擠;而到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情緒可能會通過綁架、殺害中國公民等激進的方式表現出來。
作為中國的媒體,對于此類辱華事件,要及時介入,引導民眾進行更加深入、更為理性的討論,以此培養民眾一種更加自信的心態,同時也是讓民眾做好心理準備。
而對民眾來說,適當地表達憤怒情緒是正常的,但一定要適度。大可不必上綱上線,要有“大人不計小人過”的胸襟。
總之,面對類似的辱華事件,不管是中國的媒體,還是民眾,在維護自尊的同時,也要有心理上的免疫力,既要自信面對,又要反省自己。
※ ※ ※ 本文純屬【雪后的陽光】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
|
|
|
|
唉
有得必有失
我相信一句話
有人侮辱詆毀你說明你讓他感覺到了恐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