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與房價的賽跑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7-24 13:55 評論:0 點擊:1654
以下這組數據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我再來引用一下:
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從2002年以來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06年,中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439億元,年均遞增13.5%;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1001元,年均遞增12%。我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均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工資水平增長最快時期(中新網7月2日消息)。
我引用這組數據的目的,是想在最后加上一句:“(工資收入增幅)也超過了同期商品房價格的增長速度!
你要是不信,我愿意再引用一組數據來證明。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介紹,2000年至2005年,全國年平均房價增長率為8.95%,扣除固定資產投資的價格因素,實際增長率為6.88%。而2006年12月全國70個城市商品銷售價格同比上漲5.5%。牛鳳瑞說,同期我國房價平均上漲幅度低于國民經濟和國民收入的增長幅度。
再以北京為例。2000-2004年北京房價年均增幅只有0.78%,房價4年基本沒有變化;計入2005年高幅增長的房價,5年平均增速為4.2%,而同期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10.4%;計入2006年13.6%的增幅,北京6年平均房價增速為5.7%,仍低于同期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4.7個百分點(參見《2007年房地產藍皮書》)。
幾個方面的統計數據,都確切無誤地表明:房價平均漲幅遠低于居民收入增幅。其實,北京一位著名地產商在為高房價辯護時早就援引若干數據得出了這一結論:房價沒有收入漲得快。
關于居民收入連續4年呈兩位數增長,很多人私底下在議論:“平均工資連年漲,百姓為何沒感覺?”
關于房價漲幅遠低于收入增幅,似乎有更多人議論:“我親眼看到周邊的樓價一年漲了50%,為什么統計數據卻不到10%?”
這是一種雙重悖論:統計數據從兩個方面證明了收入漲幅遠遠超過房價,而很多居民對于房價和收入的真實感覺分明是相反。
如果這是一場收入與房價的賽跑,裁判會判定說是收入跑贏了,觀眾不相信也沒用,至多只是瞎議論議論。
收入與房價的統計數據與居民的感覺之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差距?這涉及到統計學、社會心理學、統計心理學等問題,專家們寫些論文來闡述可能比較清楚。但有一點很明顯,基于調查的正式統計數據與人們基于感覺的估測之間,當然會有差距,否則還要費那么大力氣進行統計做什么?此外,假如你去年收入是8萬元,今年增加到8.8萬元,你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是,如果你想買的樓盤去年是每平方米8000元,今年漲到了8800元,你一定會大聲驚呼的。
統計是抽樣,是平均,它將抹掉細節。居民收入平均上漲10%,并不等于所有人都漲了10%,也許20%的居民收入漲幅就相當于全部收入80%的漲幅;同樣,房價平均上漲6.88%,并不等于所有樓盤都上漲了6.88%,也許20%的樓盤漲幅就相當于全部樓盤80%的漲幅。
這就是我的憂慮所在。收入的增長,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人的同等值的普漲。必然有一部分居民收入漲得很慢或者說滯漲,這些居民往往是中低收入家庭。而房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卻是需要所有人來共同承擔,包括部分收入滯漲的中低收入家庭。這部分居民,收入基數本來就比較低,再加上增長又比較慢,卻必須與高收入人群一樣面對同樣高漲的房價,他們如何承受得起?
房價的持續上漲,哪怕是反映在統計上低于收入增幅的上漲,實際上也一直在削弱部分中低收入者的購房能力,從而在社會財富尤其是資產總額的分配上,不斷增加貧富之間的差距。也就是說,房價的過快上漲,背后隱藏著社會矛盾的擴大。
所以,中央要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縮小收入差距;要加快包括限價房和廉租房在內的中低商品房的供應,以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但是,這恐怕不是朝夕之間可以實現的。
看到我們的居民,我身邊的同事、朋友們,收入不高,卻不得不咬牙背負著山一般沉重的住房壓力,我常常滿懷憂傷,卻只是徒然感嘆!(李一戈)
※ ※ ※ 本文純屬【luwei】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