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4-11-06 09:44 評論:0 點擊:1062
內戰期間,蔣經國擬拋開國民黨,依賴秘密組織反腐敗反官僚
內戰劇《北平無戰事》熱播,從不露面、只存在于電話中的“建豐同志”,儼然成了該劇主角——“建豐”,乃蔣經國之別名。內戰期間,國民政府面臨兩重艱難任務:對外,欲從軍事上擊敗中共;對內,欲從政治上刷新朽腐。“建豐同志”當日即致全力于后者。而其主要手段,乃是“秘密組織”。
蔣經國最初擬利用“三青團”的力量,以抗衡、肅清國民黨的貪腐。“三青團”創建于抗戰初期,名義上雖附屬于國民黨,但受蔣介石支持長期獨立運作,以“反對黨政腐化”為其政治訴求,如1941年團中央曾發文,號召全體團員向當局舉報貪官污吏。①
抗戰勝利后,對淪陷區資產的“接收”變成“劫收”,貪腐之風更烈。其時,蔣經國已出任“三青團中央干校”教育長,在其策動下,1946年9月,三青團通過決議,號召全體團員發起以“反貪污、反官僚”為核心內容的“三反運動”。②
此次“三反”,有對內、對外兩個層面。對內,要求“實施團員財產總登記”,全面清查團員個人資產。對外,則成立各種秘密組織,調查、揭發各地黨政軍貪腐,主要集中力量揭發“大員”。如在平津地區,曾秘密成立“燕廉”,直屬蔣經國領導,“要把平津各地的大貪污案,……從速揭發幾件”。③
但可惜的是,一者,三青團當日,已擁百萬之眾,內部組織已不單純,財產登記阻力重重;二者,三青團距權力核心較遠,在揭發“大員”貪污問題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燕廉”雖耳聞諸多關于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的貪腐事宜,但“掌握的情況又不具體”,無法舉報。④
因種種派系斗爭,1947年9月,三青團被徹底并入國民黨。次年4月,蔣經國遂又秘密成立“中正學社”。據學社副書記方慶延回憶,蔣經國為該組織賦予的使命是:
“當前,國民黨內部腐化,而共產黨惡化,都不能成功,我們主張‘一次革命兩面作戰’,既反對共產黨的惡化,也反對國民黨的腐化,兩大革命畢其功于一役。……要完成這個偉大革命使命,就必須發展‘第三種勢力’。”⑤
所謂“第三種勢力”,即獨立于國民黨之外的秘密團體。最核心的組織是“中正學社”,參與者僅21人,全部由蔣經國親自指定。其外圍秘密組織,名曰“鐵血救國團”,初成立時有成員50人,后發展至200余人,主要是各大學復員的青年軍學生。這兩個秘密組織之外,由蔣經國掌控的公開政治力量,尚有“戡亂建國總隊”,約有數千人。1948年蔣經國上海“打虎”,主要倚仗的,就是上述組織的力量。⑥
1949年,蔣介石為祝賀蔣經國40歲生日題字
1949年,蔣介石為祝賀蔣經國40歲生日題字
去臺灣后,蔣經國反思既往,認為改革欲成功,須徹底拋棄舊組織
蔣經國的上述做法,均得到了蔣介石的大力支持。蔣氏父子之所以選擇采取秘密組織的形式來刷新政治,乃是基于兩個層面的反省。如蔣介石所言,其一,在宏觀層面上,“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于新制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制度先已放棄崩潰。”——所謂“舊制度”,乃是指國民黨一黨訓政,所謂“新制度”,乃是指1947年國民黨正式“行憲”,即結束“訓政”,開始實行民主憲政。
其二,在操作層面上,“當政二十年,對其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黨應為政治之神經中樞與軍隊之靈魂,但過去對于軍政干部無思想領導,馴至干部本身無思想,而在形式上,黨政軍三種干部互相沖突,黨與軍政分立,使黨立于軍政之外,乃至黨的干部自相分化。”——顯然,所謂“黨應為政治之神經中樞與軍隊之靈魂”,換言之,即惋惜國民政府未能如共產黨那般,由黨指導政府,由黨指揮軍隊,故釀就此等慘敗。⑦
上述反省,被蔣介石鄭重寫入日記,復交蔣經國閱覽;蔣經國閱后,亦將其鄭重抄入日記,并謂“這是失敗基因的深刻檢討,亦是重整革命的正確南針,我們必須隨時隨地、至誠至謹加以領略,服膺與力行。”⑧
既然舊制度已崩潰,新制度未確立,且舊干部“只重做官”,同時為免去不必要的政爭,蔣經國自然也就只剩下另造“秘密組織”一條路可以走。簡而言之,即國民黨已不可救藥,非另起爐灶不可。遷臺后,蔣經國曾對蔣介石明確建言,能否拋棄國民黨舊組織,是改革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先決條件:
“目前從事于新的組織,如不脫離本黨之組織形態恐難于形成,而吾人在此時是否根本拋棄舊組織之決心,此實為組織之先決條件,蓋一般青年對于本黨已完全失望矣。”⑨
此節,蔣介石亦并非不知。早在1937年,蔣介石即已有拋棄國民黨另造新黨之念,并希望將中共納入其中;抗戰勝利前夕,更有拋棄舊國軍,另造新“志愿軍”,并親自出任軍長之計劃。但前此種種,皆未能徹底實施,反走上了一條疊床架屋,黨內造黨,軍內造軍,加劇派系內耗的歧路。⑩從這一角度而言,敗退臺灣,于蔣氏父子,實是擺脫舊疴、另造新局的良機。
1949年,撤離大陸前夕,蔣氏父子在溪口登山遠眺故里景致
1949年,撤離大陸前夕,蔣氏父子在溪口登山遠眺故里景致
注釋:
①《為克服當前之困難與爭取最后之勝利對全體團員之指示》。②另外“一反”乃是“反對共產黨”,此乃內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必然立場,此處略而不論。③④參見:劉瑤章《憶蔣經國在華北的“反貪污運動”》;屈凌漢《蔣經國的小組織“燕廉”的活動》。⑤⑥參見:方慶延《蔣經國的秘密核心領導組織——中正學社》,汪堅心《“戡亂建國總隊”及“青年救國團”》等。⑦⑧蔣經國日記,1949年1月22日。⑨肖如平:《蔣經國傳》,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P174。⑩參見:諶旭彬《蔣介石因何事竟不惜取消國民黨?》,今日話題歷史版第154期;諶旭彬《抗戰末期蔣介石為何想做軍長》,短史記第258期。

不 經 歷 風 雨 怎 么 見 彩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