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5-02-05 08:48 評論:0 點擊:896
北京時間2月5日凌晨消息,外媒近日刊文稱,本周中海油宣布了資本支出削減計劃,稱其將把開發支出削減67%,同時還將削減勘探和生產資本支出,但削減的幅度較小,這表明在原油價格下跌的形勢下,中國政府和大型國企正在作出回應。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和珠海振戎等煉油商已將原油購買量提高至歷史最高水平。而在今年11月份,中石化在海南島設立了一個用于儲存原油的油罐區。
外媒稱,這些從表面上來看互相矛盾的信號反映出了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形勢下增長來源的變化,并顯示出中國政府和企業正在如何利用油價下跌的局面來彌補長期以來的一個弱點,即容易受到波動性較強的能源市場上的價格變動的影響。
中海油削減支出背后的理由不難理解。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略低于政府此前預期,在去年第四季度中放緩至7.1%。而令這種趨勢得到增強的一個事實是,中國GDP的能源密集度一直都在下降。據摩根大通私人銀行(JPMorgan Private Bank)統計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單位GDP的原油需求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以每年4.3%的速度下降。
另外,由于經濟增長的來源正在緩慢地從制造業向服務業以及從出口向國內需求轉變,因此這種下降的勢頭很可能將會加快,這意味著未來國有石油公司很可能將進一步削減原油資本支出,而股東也會因此而感到更加高興。
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正在利用迅速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油價走勢規劃未來。
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原油需求增長的原因是中國正在利用低油價大幅提高原油儲備,這種舉措既是處于商業理由,同時還有著戰略方面的考慮。通過這種措施,多年以來中國依賴于進口能源的問題將會得到解決,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就目前而言,有關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論調正在甚囂塵上,這種態度反映出了長期以來的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過熱以及有關企業借債過多的擔憂情緒。
中國利用油價下跌形勢的方法還表明,有些悲觀論調是站不住腳的。一方面,中國正在當前油價與短短六個月以前相比下跌了一半的情況下擴大商業和戰略原油儲備;而與此同時,政府還在提高稅收,而并非將燃料價格下降的全部利益都轉移給消費者。巴克萊銀行駐倫敦的商品分析師米斯文·馬赫什(Miswin Mahesh)指出,這些稅收收入有一部分將被用來處理中國的環境問題,而這種支出無論對中國還是其鄰國來說都應該是有好處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來說一直都是個好消息。在1990年,中國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僅為5%;而從2010年開始,這一比例已經上升至40%以上。中國經濟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支柱的地位已經變得特別重要,這是因為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開始下降。去年,新興市場整體而言的增長速度僅為4%,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預計今年的增長率可能還會比這一水平更低。
中國對原油的需求已令海運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的命運得到了改善。咨詢機構Energy Aspects的首席原油分析師Amrita Sen表示,就中國對原油的興趣增長而言,最大的受益者包括伊朗等國家。事實上,中國對伊朗原油的需求高于印度、日本和韓國需求的總和。美國對伊朗實施了制裁,但所有這些國家都已被豁免,因此可從伊朗進口原油。
早前,也就是在中國得到美國的豁免,可從伊朗采購原油以前,中國使用人民幣來購買伊朗進口原油。但Amrita Sen表示,在今天中國正在使用美元購買,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對伊朗方面來說,美元的用處更大,這是因為在伊朗能用人民幣來做些什么的問題上仍舊存在一些限制。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則明顯已經決定,用美元購買原油等實物資產比購買證券要好。現在,美國國債和美元看起來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原油卻不是。但中國政府總是會用長期的觀點看問題,而從長期來看,無論是美國國債還是美元,其吸引力都不會像今天這么大。

不 經 歷 風 雨 怎 么 見 彩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