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6-04-03 20:30 評論:0 點擊:1744
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外匯巨大順差,產業迫切需要升級,內需不足,這些表面看似并不相關的點,其實都可以聯系到中國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人口眾多。
中國眾多的人口引起基層(基層在這里指普工,一般的技術工人,剛畢業的大學生)勞動力供大于需,在市場競爭下,工資上升緩慢,甚至出現不升反降的趨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到近幾年,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他們的工資一般都較低;近幾年實施高等教育擴招后畢業出來的大學生都普遍覺得工資一年比一年低。
20世紀90年代初期,GDP每增長1%,就業增長0.4%左右;90年代后期到現在,GDP每增長1%,就業只能增長0.1%,城市登記失業率迅速上升。這跟市場競爭下的商品經濟是同個道理的。
由于勞動力較多,崗位競爭激烈,加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企業無需特別關注工人的福利問題,因此企業在人力資源上所耗費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中國商品的低成本優勢完全來源于自然資源價格的扭曲和人力資本的低下。低成本優勢使很多出口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利甚豐,他們也就不會去考慮到升級他們的產品,改進技術,建立品牌。這是形勢使然,而不是中國的企業天生懶得去搞產品、技術、服務升級。
勞動力缺保障 導致內需不足
而內需不足則很明顯是由于中國的基層勞動力得不到切實的勞動保障,福利待遇也較低,對于日常突發風險應付能也較低,所以他們把儲蓄看得很重要(這是中國儲蓄率高的原因),把多余的錢都放進銀行里以備不時之需,這是他們防范危機的意識所起了作用。
促使產業升級的問題,拉動內需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調節,比如可以通過切實落實保障勞動人員勞動福利來實現。但這些方法都只能是作為短期的政府宏觀調控行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把“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當成國家的一項重大任務來執行。
由此觀之,中國所以貧窮落后,主要是由于人多,科學不發達,社會不平等……只有人口退到教育線或創造線(每戶三至四人)才能使有天才的分子不至因窮困而埋沒,沒有余暇研究高深學問,以發現更有效之生產技術而創造更富裕的社會。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