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9-08-05 18:43 評論:0 點擊:1227
西安小伙郭永剛(音譯)去年在駕駛農用機車時遭遇車禍,脊柱嚴重受損.
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勉強湊足了3萬元人民幣緊急治療費用,但對于額外的7萬元手術費卻一籌莫展,而手術才能挽救這位20歲青年免于終身癱瘓.
象郭永剛這樣的故事,有助于解釋中國經濟失衡的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高儲蓄率.
中國家庭儲蓄率高,因為其人口眾多,國家還沒有提供完善公共服務的財力.
此外,大家還得為子女上學費用大把掏錢.退休金卻微不足道.如果不幸碰上災難,或許還要面對天文數字的醫療賬單.
因此也難怪從1995年(大致是國有企業開始取消終身福利)一直到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儲蓄率增長11個百分點,占到可支配收入約28%.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談及擴大社會福利時表示,"這是個長期的問題,雖然我們的決心很大,但是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解決的."
好消息是政府終于取得了一些進展,尤其是在醫療保障方面.
期盼已久的新醫改方案在4月份出臺,目標是到2020實現醫保的全面覆蓋,到2011年基本醫保覆蓋面達到90%以上.
國家將會額外撥款8,500億元推動新醫改,其中包括新建29,000家社區醫院.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駐華首席代表Vivek Arora表示,"如果上述計劃能夠完全實現,將會是個重大的進步."
雖然諸多提高社會保障的舉措能產生影響,但政府還要做更多."要想保持個人消費增長勢頭,重要的是要進一步走下去,以消減防御性儲蓄的動機."
儲蓄者向消費者轉型難
2000-2008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10.2%,私人消費僅占其中的2.8%.事實上,消費增長已是強勁,但投資增長則更為迅猛.因此同期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由46%下降至35%.
對世界經濟而言,由于負債累累的美國消費者正在重建儲蓄,指望中國可擔負起改善消費不景氣局面的重任,存在很高的風險.
自臺灣1995年建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後,研究人員發現當地居民平均儲蓄水平下降了9%至14%.
問題在于,即便保險覆蓋面被拓寬,其還遠遠無法面面俱到.人們仍不得不自掏腰包.
據中國衛生部官員聶春雷表示,中國自2003年出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醫保覆蓋率已擴大至8.3億人口,平均醫療費用報銷率亦由25%提升至41%.
世界銀行關于中國農村醫療改革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中國農村地區的醫療自付金額已由2004年的80%降至2006年的69%.
但該報告亦稱,自付金額的比率將不太可能降至60%以下.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研究員譚中和表示,預計到2020年,就醫應當不再是件艱難且昂貴的事情.
但他亦稱,目前農村醫保仍處于非常基礎的階段.基于中國農村現狀及農民的消費習慣,醫保對農村消費的影響有限.
"農村醫保制度不足以防止因病致貧,僅能夠減輕其嚴重程度,"他在一封郵件里寫到.
共同難題
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曹立群表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未能達到當初宣傳時的目標.
"確實,這個項目惠及了很多群眾,但它的資金仍太少,無法很好地滿足農村地區的醫療費用所需",他說.
不僅如此,曹立群稱,款項的報銷程序過于復雜;在中國農村十分普遍的小診所通常被排除在外;非當地醫院的就診費用也很難報銷.
"要想改善農村地區的醫療,政府應大幅增加支出,"他說.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料顯示,中國在衛生服務方面的支出占GDP的近5%,但政府支出僅占其中的不到五分之一.
中央政府今年的財政支出預算中,醫療保健僅占2.3%,相比之下,教育和環境保護分別占4.4%和2.9%.
如果說中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太少,那美國在這方面的支出則太多--占GDP比重達到驚人的17.6%.
盡管如此,中國和美國卻需解決同樣的難題,即如何擴大醫療保險,令民眾享受之前無法支付的醫療服務,但同時又避免醫生和醫院給他們的服務加價.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Adam Wagstaff表示,"目前美國政府也為同樣的難題苦惱:如何支付醫療服務提供者,使病人得到很好的治療,但又不是過度的治療.這是很難實現的一個平衡."(完)

真誠相待,以誠還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