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谷歌風波折射矽谷企業治理難題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9-08-05 18:44 評論:0 點擊:1318
谷歌(GOOG.O: 行情)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辭去蘋果(AAPL.O: 行情)董事一職,這件事對于任何了解公司治理的人來說應該并不意外。
矽谷諸多公司的董事會互相都有關聯,也許在別的行業看來這是一種合謀行為。
施密特并不是自愿離開蘋果的。因這兩家公司之間可能存在利益沖突,政府加大了對它們的監管調查力度,施密特的離開正是對此事態的一種回應。
然而監管者不應覺得施密特辭職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蘋果和谷歌進入同一市場已有多年時間。即使兩家公司之間最顯見的那些鏈條被切斷了,雙方業務也仍有重合之處。
蘋果董事會主席、前Genentech首席執行官列文森(Art Levinson)還是谷歌董事會成員,另一名谷歌董事會成員安・馬瑟(Ann Mather)曾是蘋果老板喬布斯一度擁有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首席財務官。
蘋果的芯片供應商英特爾公司(INTC.O: 行情)的首席執行官歐德寧(Paul Otellini)也擔任谷歌的董事。前美國副總統戈爾(Al Gore)仍是蘋果董事會成員;如今戈爾作為風險資本家,他與谷歌及其創始人有著很多商業聯系;谷歌董事約翰・杜爾(John Doerr)則是戈爾在矽谷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的合伙人。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數月來一直在調查施密特參與蘋果和谷歌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情況。上周,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稱正在調查蘋果拒絕在iPhone上運行一谷歌軟件之事。
施密特說他一直避免出席蘋果董事會討論iPhone問題的會議。雖然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話,但他實際上回避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即使不積極參與有關iPhone的討論,施密特對蘋果其他業務的涉足實際上也會讓谷歌圍繞蘋果來制定自身戰略。競爭者分割市場份額時并不需要直接合作。
關注行業動向的人們知道,早在施密特三年前加入蘋果董事會之前很久,蘋果和谷歌的發展方向就已經趨同了。隨著電腦的手機化,以及網絡廣泛應用于手機,兩家公司的競爭就更加顯而易見了。
到2006年8月的時候,兩家公司都在積極制定進軍手機市場的計劃。2005年9月蘋果進行了首次嘗試,但以失敗告終,當時它與摩托羅拉聯手推出了ROKR iTunes音樂手機。
2005年8月——也就是施密特加入蘋果董事會一年前——谷歌并購了創辦不久的公司Android,開始為進入手機市場作準備。
施密特加入蘋果董事會的六個月後,2007年1月蘋果推出了拳頭產品iPhone。2007年有關谷歌正在開發GPhone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
2007年11月,谷歌推出了用在手機上的Android軟件。2008年9月,首部裝有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進入市場。
迄今,蘋果滿足于主攻智能手機的高端市場。谷歌則盯準中等價位市場和裝有Android系統的超小型筆記本電腦。但這兩家公司不是競爭者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改革矽谷公司的董事會從來就不是容易事。前惠普首席執行官卡莉・費奧瑞娜(Carly Fiorina)就曾為此丟了工作,雅虎(YHOO.O: 行情) 的衰落也是公司治理不力的又一個例證。
矽谷企業通常不會一開始就采用獨立的公司治理結構。即使公司上市多年後,創始人和風投搭檔對公司的控制權通常依然是大得離譜。
投資者也難辭其咎。只有公司在經歷了飛速增長,股價大跌之後,投資者才會靜下心來反思。
目前,蘋果和谷歌的股價仍在上漲,公司治理疲弱的傳統看來還會存在一段時日。(完)

真誠相待,以誠還誠。 
※ ※ ※ 本文純屬【藍想】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