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6-13 19:15 評論:0 點擊:1478
對外,人民幣不斷升值;對內,物價上漲,人民幣貶值(國內購買力下降),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中不得不高度關注的焦點。《世界經濟學人》日前載文就目前出現的物價上漲發表看法。文章說,5月,物價上漲完全出乎央行和市場投資者的預料。
流動性過剩對物價構成壓力
物價上漲在影響老百姓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界對未來幾個月宏觀政策調控的猜想。現在大多數的分析集中在央行可能出臺的緊縮政策上,如央行在今年會加息幾次,何時加息等。按照宏觀調控慣例,在物價上漲尚不劇烈時,央行可以采取連續加息的方式進行調控,而如果物價上漲很快,面積很大,通脹壓力急劇增大,央行再加息幾次,恐怕也不管用。長期以來,我們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人民幣升值壓力怎么釋放上,由此采用了“貨幣先行”政策,同時加快了虛擬金融市場發展。這已經導致貨幣發行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信號聯系不敏感。由于這種不敏感,導致短期貨幣投放過多,人民幣的流動性過剩已經不是虛擬金融市場所能承載。這些貨幣恐怕最終要流向商品市場,對實體經濟中的物價構成壓力。如果市場物資充裕,通貨膨脹預期可能仍然壓制,資金甚至會流向實體經濟的投資市場,刺激生產潛力的擴大。問題是:此時我們面對的是糧食供應可能短缺——如果供應食品出現短缺,通貨膨脹的大面積出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規律。
警惕升值壓力變成貶值預期
一旦通貨膨脹大面積出現,所謂人民幣升值壓力很快會變成人民幣貶值預期。就像現在市場上,由風險偏好情緒主導的市場向風險厭惡情緒主導的市場轉變,往往只是一眨眼的事一樣——股市大漲到大跌就是例子。當前,在多種現實的壓力之下,央行仍然在被迫加大貨幣發行量,這將直接導致人民幣從當前的升值趨向轉向貶值趨向。由于老百姓缺乏更多的投資渠道和避險方式,嚴重的通貨膨脹將迫使老百姓重新關注儲蓄的安全性問題——要求大幅度地提升存款利率,引發貨幣政策的惡性循環。

行走江湖 身不由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