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4-11-06 09:51 評論:0 點擊:1064
岡村寧次“知恩必報”,為蔣介石組建軍官團,共同防守臺灣
冷戰期間,蔣介石對于日臺、日美關系的處理頗費心機。僅在任用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一事上,即可管窺其中的波譎云詭。
日本投降后,蔣介石為重建中日邦交,共同對抗蘇聯與中共,制定了“以德報怨”的對日政策。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說,“在渝參加中樞對重要戰犯審查會議時,主管機關各提名單百余,而奉主席批準核列者僅三十余名,其處理之寬大審慎可知。”①曾任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即是被“寬大”者之一。
1949年9月,岡村寧次“基于武士道精神、知恩必報之義舉”,會見中國駐日代表曹士澄,提出要集合日本舊軍人,幫助蔣介石防守臺灣。在岡村寧次的倡導下,成立了以陸軍少將富田直亮(曾任駐廣東的日軍第23軍參謀長)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富田直亮在1950年春,率首批19名顧問秘密抵達臺北。因其化名“白鴻亮”,顧問團后來就被稱為“白團”。
白鴻亮留下遺言,將自己的骨灰一半放在日本,一半放在臺灣。圖為存在臺灣海明寺中的白鴻亮骨灰。
白鴻亮留下遺言,將自己的骨灰一半放在日本,一半放在臺灣。圖為存在臺灣海明寺中的白鴻亮骨灰。
白團初稱“圓山軍官訓練團”,選拔上士以上青年軍官為學員。對于訓練團的成績,蔣介石高度贊揚,他“發現軍官訓練團之無限的希望,其團員多半優秀,超過其軍、師長高級將領遠甚。此為今后革命惟一之基業,故對于考核與組織亦不遺余力。而日本教官之教育得法與努力,卒使全體學員消弭敵我界限,以建立今后中日合作之基礎,更足自慰。”②蔣介石重用白團,還有一個隱秘原因,那就是制衡美國所支持的“陸軍總司令”孫立人。③
有意思的是,蔣介石本人也是白團的學生。如1953年,白團教官為他講授軍事史:“甲、太平洋日軍失敗之戰史;乙、亞歷山大;丙、菲特主大王;丁、拿破侖各戰史。”蔣介石聽后表示“皆有心得,于我今后作戰之助益必多。”④
蔣重用日本教官的主因,系不滿美國扶植孫立人,且限制其反攻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也向臺灣派出了軍事顧問團。顧問團團長蔡斯在與蔣介石的一次會談中,“突然提及日本教官問題,略述其美國對各國軍援案中,有只聘美國顧問一項,其意反對繼續聘用日教官也。”⑤當時美軍為臺軍定下的訓練任務,已與白團的訓練課程相沖突,加之孫立人的抱怨,使美國顧問團無法容忍白團的存在。
然而蔣介石最終不顧美軍反對,留下了白團。究其原因,乃是蔣介石不能完全信賴美國。在中美合作史上,美國給蔣介石留下太多不愉快的回憶,如抗戰時壓迫他交出國軍指揮權,又在內戰后期棄他于不顧。
為了不使美軍注意,從1952年開始,白團由“圓山軍官訓練團”改稱“實踐學社”,性質從軍事教育機構變為蔣介石的私人戰略顧問。白團不再大范圍地給普通軍官上課,而暗中為臺軍將領開設“黨政軍聯合作戰研究班”、“戰術教育研究班”等課程。當時臺灣軍中有一項潛規則:“未完成實踐學社幕僚教育無法晉升師長”。白團訓練了至少6000名臺軍軍官,包括蔣緯國、郝柏村等人。
同限制蔣介石發動“軍事反攻”,而刻意布局防御的美軍顧問團不同,白團堅持“大陸軍主義”,幫蔣介石建立了“聯合后勤制度”與“戰備制度”,使臺灣初步具備了“自主反攻”的能力。⑥
岡村寧次在東京也建立了一個對外稱“富士俱樂部”的軍事研究所,幫助白團搜集軍事圖書7000余冊,各類資料5000余件。依據這些材料,白團為蔣介石制定了“反攻大陸初期作戰大綱之方案”。1958年,大陸炮擊金門后,白鴻亮還前往金門、馬祖巡視,為臺軍防務出謀劃策。⑦
1963年,“實踐學社”結束任務后,白鴻亮任“陸軍總司令總顧問”,與幾名日本顧問組成“實踐小組”,繼續留臺工作。至1969年,除白鴻亮外,白團成員全部回國,并宣告解散。在近20年的時間里,前后共有83名日本軍官加入白團,除2名少將、1名上尉外,其他皆為校級軍官。
白團對臺灣的影響并沒有就此消失,他們成為后來日本“臺灣幫”的鼻祖。如日本政論家本澤二郎所說,“日臺關系最初是以這些軍事集團為軸心展開的。此后,與原日本軍隊上層有密切聯系的、戰前的官僚、財閥和政治家也卷入進來。”⑧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成立的“日華關系議員懇談會”,延續的就是白團開創的親臺傳統。
蔣介石和白團主要成員合影。
蔣介石和白團主要成員合影。
注釋:
①《戰爭罪犯處理委員會對日戰犯處理政策會議記錄》(1946年10月25日),秦孝儀主編: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9月編印,第421頁;②④⑤引自《蔣介石日記》,轉引自林紅民、傅敏《揭開“白團”的神秘面紗》,《世紀》2009年第5期;林孝庭《蔣介石對美軍事“外交”之探究:白團、外島危機與同盟關系的形成(1950—1954年)》,吳景平主編《民國人物的再研究與再評價》,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04頁注釋;③林孝庭《蔣介石對美軍事“外交”之探究:白團、外島危機與同盟關系的形成(1950—1954年)》;⑥曹征仁:《日本“白團”赴臺與冷戰時期蔣介石集團的戰略與戰備體制》,《中日關系史研究》2013年第3期;⑦小笠原清:《拯救蔣介石的日本將校團》,《文藝春秋》,1971年第8期。轉自孫立祥《日本“白團”秘赴臺灣及其對兩岸統一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⑧本澤二郎:《日本政界的“臺灣幫”》,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第93頁。

不 經 歷 風 雨 怎 么 見 彩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