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4-11-06 09:48 評論:0 點擊:1186
桂林街頭的抗戰標語
短史記第186期
一、何成濬、白崇禧、丁治磐等一致估計,抗戰壯丁逃亡率高達半數
抗戰爆發后,國軍損失嚴重,常年需補充大量兵員。國民政府自1936年起,實行征兵制與募兵制結合的兵役制度,以“平均、平等、平允”為原則。但由于戶籍管理混亂、保甲長徇私舞弊,征兵被辦成了一件大惡政。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說,“抗戰以來,成績最不良者為役政。”
依國民政府官方數據,從1937年—1945年,全國實征壯丁1392萬,其中1201萬被補充到國軍,僅有191萬在途中逃跑或死亡。①但真實情況,要比這嚴重得多。
征兵本應采用抽簽辦法,實際上卻是如“四川各縣征集壯丁,保甲仍多不遵守法令,暗地強拉農工商學獨子,甚至有錢者出錢買放,無錢者獨子亦抽。”②各地所湊兵額,“多系鄉鎮保長賄買頂替”,甚至有“攔路強虜擄過路行人及單獨士兵,濫充配額而來。”③
這些被抓的壯丁,常伺機逃亡。如江西上饒縣1941年逃回的壯丁,占出征壯丁總人數的一半。廣西柳江縣1941年—1942年5月,僅自首的逃兵就有3600多人。
對于壯丁的逃亡情況,當時的軍政大員有基本一致的估計。何成濬在1942年說:“接莆永師管區司令汪世鎏函云:閩省征兵極為困難,已征入營之壯丁,逃亡者幾達總額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緝拿不易云。”④同年,白崇禧估計,“目前各師逃兵數,每月至少三百,多則五百,以此類推,一師一年中便要逃亡三四千名的戰斗兵。”⑤
抗戰期間任任第26軍軍長的丁治磐,也在1943年的日記中說,“民國三十一年,全國計征壯丁100萬人,逃者60%,病30%,傷□□10%”;又說:“自征兵以來,已征700萬人,連年逃亡達半數。”⑥
抗戰中有多少壯丁被殘酷折磨致死
抗戰征兵宣傳語
二、蔣夢麟的調查認為,未入軍隊而死之壯丁,高達1400萬人以上
在被“抓壯丁”后,相當多的人死于途中。蔣夢麟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時,曾在各地考察征兵情況。他在貴陽一個壯丁收容所里,聽來自廣東的壯丁說:“我們從曲江動身的時候有七百人,可是現在只剩下十七個人了!”他們告訴蔣夢麟,由于沒有準備伙食,“有的地方有得吃,吃一點;沒有吃的,就只好挨餓……好多地方的水啊,喝了之后,就拉肚子。拉肚子,患痢疾,又沒有藥,所以沿途大部分人都死了。”
蔣夢麟還看到,“好多壯丁被繩子拴在營里,為的是怕他們逃跑,簡直沒有絲毫行動的自由,動一動就得挨打了,至于吃的東西,更是少而粗劣,僅是維持活命,不令他們餓死而已。在這種殘酷的待遇下,好多壯丁還沒有到達前線就死亡了。”合格入伍的壯丁,“只四分之一”,甚至“恐不及百分之十矣。”
蔣夢麟估計,“在八年抗戰期內,未入軍隊而死亡的壯丁,其數不下一千四百萬人”,這相當于國民政府公布的實征壯丁總數。當蔣夢麟把這個數字告訴國軍高級將領時,“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只會多不會少。’”⑦
西南聯大教授陳達的觀察,為蔣夢麟的說法提供了佐證,“由廣西柳州運兵入云南……一路餓死或病死的兵頗多……士兵夜間許多人共宿一房,無床和被。少數人能坐,多數人站立。次晨開門,有人依墻而死……估計自廣西柳州至交兵地點,死亡的士兵,約占一半。”⑧
很多壯丁活著到了訓練營,沒有上戰場,就被軍官或疾病折磨致死。軍令部的一個電文說,“據國軍某團長云:‘我們的兵不是胖子,便是瘦子,瘦子固是營養不良,而胖子……不是真胖,而是浮腫。全團每日死亡,有時至二十余名。’”⑨營中,“壯丁一經患病非特醫藥治療,長官漠不關心,而猶責亦照常上操課。偶因病而無力操作者,動輒以木棍或扁擔,加以痛擊,每一責罰,必致壯丁血肉橫飛,非死即廢。甚至有因細故而遭槍殺者, 亦有于行進間因病不能速行而遭毒打成廢或拋入江河巖谷者,極盡人間慘毒。”⑩
以上壯丁逃亡與病死的大致情況,符合史迪威在1943年做的一個判斷:“所有壯丁到達其指定接收新兵地位者,僅有百分之五十六”“幾乎每一百萬新兵中的四分之三在在路上病死或開小差”。如果以1201萬壯丁被補充至國軍這個數字計算的話,死于從軍途中和逃亡的壯丁,大約也各有1200萬。
抗戰中有多少壯丁被殘酷折磨致死
國軍士兵在吃飯
注釋:
①鄭發展:《試論抗戰時期戶口統計中的壯丁調查與征兵》,《齊魯學刊》2010年第1期。②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軍事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9頁。轉引自彭垚垚《試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兵役制度下的“拉壯丁”——以四川為中心的考察》。③四川省檔案館 民54 案卷號45 10334/1—3 《四川省政府成立后方征調壯丁機構訓令及壯丁情況,壯丁補充辦法、經費、壯丁沿途騷擾, 川康兩省分區清鄉綱要問題來往函電》。轉引同上。④《何成濬將軍戰時日記》上冊,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第100頁。轉引自王奇生《抗戰時期國軍的若干特質與面相一一國軍高層內部的自我審視與剖》。⑤白崇禧:《當前的糧政與役政》,1942年中央訓練團出版。轉引自龔喜林:《抗戰時期大后方“拉壯丁”現象研究》。⑥《丁治磐日記》手稿本第3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第374頁、第499頁。轉引自王奇生《抗戰時期國軍的若干特質與面相一一國軍高層內部的自我審視與剖》。⑦蔣夢麟:《西潮·新潮》,岳麓書社2000年,第294-300頁。⑧陳達:《浪跡十年》,《湖北文史資料》(總第79輯),1987年,第209頁。⑨高宗釗《國民黨接兵部隊的丑聞和對壯丁的虐殺》,《邛崍文史資料》(第2輯),1988年,第188頁。⑩四川省檔案館民41 案卷號6254/10—13 《四川省政府關于征兵征工及募壯丁不得繩綁, 改善壯丁待遇的訓令》。轉引自彭垚垚《試論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兵役制度下的“拉壯丁”——以四川為中心的考察》。

不 經 歷 風 雨 怎 么 見 彩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