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07-09-12 18:27 評論:0 點擊:1778
一、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
關于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問題,美國國會議員將原因歸咎于中國,并積極醞釀多項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法案,例如“制裁貨幣失調國家”的提案,對中國所有商品征收27.5%的懲罰性關稅等,對此,我想談談個人的認識。
第一,這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出現國際產業分工新格局的必然結果。上世紀 90年代初,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大力倡導經濟全球化戰略,他們把許多制造也的生產轉移到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于是出現了大量物質產品在亞洲生產并向美國、歐洲出口的新局面。參與這種國際分工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普遍都有較大的外貿順差,外匯儲備增長也比較快,不單是中國出現這種情況,到去年底,全球官方外匯儲備4.87萬億美元,亞洲國家和地區占了3萬多億美元。
第二,在中國制造的產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勞動力成本低廉。目前我國經濟活動人口達7.8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旭城市轉移,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確實明顯。目前我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僅相當于美國的2.9%、日本和加拿大的3.1%、法國的2.8%、德國的2.1%、韓國的5.8%、臺灣的 11.2%、香港的12.2%、巴西的22%、墨西哥的26.8%。中國的產業工人包括農民工是做出巨大貢獻的。此外,在中國制造的產品往往沒有把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費用充分打入成本。
第三,中國對美出口的主體是在華外商投資企業,2006年,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近60%。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中有85%左右來自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其中大部分又是美國企業。中國出口美國的許多產品都貼著西方企業品牌商標,由西方企業設計,執行的是西方企業的質量標準,只是在中國生產,企業利潤當然歸企業產權所有者。
第四,中國對美歐貿易的大量順差是亞洲許多經濟體的疊加效應和綜合結果。我國與東南亞、東亞國家和地區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許多產品的零部件是在外面生產,再到中國大陸加工組裝后向美歐出口的。中國大陸成了亞洲地區大量商品的集結地。中國對美歐貿易雖有較大順差,但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大多數國家的貿易都是逆差。這部分產品在中國實現的增加值頂多只有1/3,或只收了微薄的加工費,我們是“過路財神”。
例如,過去日本產品直接銷往美國,是美國最大的逆差國。這些年來,日本把許多產品的后步加工組裝工序轉移到中國完成,再向美國出口,他們退居二線了,但企業利潤大頭還是他們的。根據美方統計資料分析,在美國的貿易逆差中,中美逆差占的比重從1997年的27%上升到2006年的28%,而美國對東亞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所占比重則從1997年的43%下降到2006年的17%。
第五,近幾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和外貿順差的快速增長是加入WTO后的積極效果。在WTO的框架下,我國有權享受相關國家的貿易優惠條件,同時我們也承擔了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后,我國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從15.3%降低到2005年的9.9%,修改了2000多項法律、法規,廢除了800多項法規。
第六,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在相當程度是美國嚴格限制對華出口造成的。美國本來完全可以對中國多出口一些產品,中國也是需要和歡迎的。但據國外某網站報道,由于政治上的偏見,美國制訂的對華禁售商品目錄長達7000頁紙。6月17日美國商務部又發布對華告科技出口管制政策,確定20類嚴格限制出口產品。
以上六個方面充分說明,導致今日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非常復雜,有著歷史的必然性,決不能簡單地歸咎于人民幣匯率問題。從2005年7月21日至今年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8.68%,而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并未減少 而是繼續增加。這個事實也足以說明人民幣匯率解決不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二、需要澄清的幾個概念
1,美國實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第一,美國外貿的巨額逆差實際上只是一個統計上的概念。據聯合國資料,2004年美國在國外的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達38830億美元,這些企業的所有權是美國的,實現利潤也主要屬于美國,只是生產場地發生了變化,相當于美國的出口。而同年美國本土企業的出口額僅10040億美元,不足美國在境外企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一。海外美國企業向美國返銷產品卻要算是美國的進口,反映在美國的外貿逆差上。如果國際統計規則改為按所有權來統計外貿數,情況就會完全是另一種結果。
另據有關報道,到2006年末美國對外股權投資的價值已高達9.1萬億美元,當年在外國股市中的收益率約為25%!美國是發了達財的!所以,福布斯最近刊文指出:繼經濟全球化之后,美國投資者又迎來投資全球化的時代。
2,美國制造業在近十年里不降反升,美國的失業率降至歷史最低期
第二,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說法尚難成立。據美國全球財經研究公司公布,美國制造業占全球的份額從1995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25.5%。這十年多,世界制造業蓬勃發展,而美國所占比重不降反升,而且控制著高端產業或產業的高端環節,這說明其對世界制造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實際上比以前更強了。
第三,中國對美大量出口商品搶了美國人的飯碗的說法業不符合實際。美國目前的失業率僅為4.5%左右,是歷史上最低的時期之一。1996年至2005年間美國共減少了300萬個制造業就業崗位,但同時卻創造了1500萬個服務業新崗位。美國把那些高能耗、生產過程中高污染的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推出去,自己不生產了,即便不從中國進口業得向其他國家進口。
第四,美國進口中國商品沒有吃虧而是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過去10年,中國出口產品共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僅在2004年一年就節省近 1000億美元。聯合國的研究報告指出,2001-2005年間,因中國低廉的出口產品價格使美國的通脹率每年下降0.28個百分點,歐盟每年下降 0.37個百分點,日本每年下降0.65個百分點。況且,進口中國商品到美國,從批發到零售基本上都由美國經銷商經辦,他們從中獲得了高額的利潤。美國從中國得到的好處實在是很多的。
3,中國的經濟總量兩年后超過美國純屬子虛烏有
第五,兩年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趕上美國是無稽之談。今年5月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發布報告稱,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了,只需兩年將超過美國。這在美國輿論界有很達影響,似乎是一個很權威的判斷。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難以成立的。
從美國情報局報告的數字分析,他們是用購買力平價(PPP)并采用了世界銀行選取的人民幣與美元的換算系數進行推算得出的概念。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應該肯定購買力平價法作為用于國際比較的一種理論是值得研究的,但畢竟太理想化,因而有著明顯的缺陷。PPP只有在兩個完全彼此開放的國家,價格形成機制、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消費水平和結構、商品和服務的品質都是可比的條件下,才有可比性和實際意義。而且要求統計數據采集的方法和能力基本一致。這里的不可比因素和變量太多,調查統計的工作量太大,要做出科學準確的PPP數字實非易事,全世界都還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
4,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值為2:1純屬PPP
二是在世界銀行出版的《世界發展指標》一書中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價數是有問題的。中國統計部門從來沒有認過這個帳,且多次向世行做了交涉。他們是在中國某大學教授于上世紀80年代個人研究的PPP數的基礎上,并根據中美兩國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做修正,提出2005年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值為2.08:1,并以此推出中國GDP折算為美元的數字寫入《世界發展指標》。這顯然太過粗略,因而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也是不可相信的。
國際社會和世界經濟組織包括世界銀行通常都用官方匯率法去表述各國折算成美元的GDP數額,都沒有把PPP法折算成美元的GDP數當回事。因為這個方法還不太成熟,得出的數業無人認同。中國國家統計局目前正與世界銀行合作在11個城市進行購買力平價法研究課題,但也只是一項研究而已。
三、解決中美貿易問題不能依靠制裁
如果美國真的對華實行貿易制裁,受到傷害的不僅是中國,還有亞洲許多國家。對美國至少也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
一是將影響美國的出口,進一步擴大其外貿逆差。二是不利于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中國有1.3萬億的美元外匯儲備,據美國財政部6月18日公布,中國到 2007年4月末,持有美國國債余額4140億美元,對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中國對美貿易受到嚴重傷害,就無力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了。
三是傷害美國本土制造業,美國的許多產品無論是電腦還是大眾電器,是由中國提供的,如東莞生產的鼠標就占全球產量的50-60%,一旦停止供應美國,美國臨時建工廠恐怕也來不及。
四是美國在華企業將受重創,到今年3月末,美國在華企業52887個,許多美國企業的產品是返銷美國的。如果美國對華懲罰,在華的美資將首當其沖。
五是美國的商業界將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經營中國商品的美國批發商和零售企業有著極大的利潤空間。這些人的生計將難以為繼,使美國的失業率急劇上升。
六是美國人民將成為最終受害者。美國廣大消費者支出負擔將大幅增加,并推高美國的通貨膨脹。
七是違背WTO規則,在WTO勝訴并非易事,至少要到2010年這場官司才能見個分曉。誰勝誰負還很難說。
舒默等幾個議員代表了美國某些人的利益,他們不會不明白這些厲害關系。
五、偉大的時代正呼喚著經濟理論和制度的不斷創新
傳統的經濟理論和制度需要不斷創新,例如,凱恩斯的外貿乘數理論,即如果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出現長時間巨額赤字,就必然發生大量失業和經濟衰退的現象,就很難解釋當前美國為什么卻能保持低失業率和經濟持續增長。
現行的國際統計規則、國際貨幣體系、傳統的貨幣政策理論等都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為確保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人們創造的財富在國家之間能否合理地分配,在國家內部的各個利益集團之間能否合理地分配,特別是在資本所有者與直接勞動者之間能否合理地分配。
第二個重要問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能否得到有效保護,尤其是低級產品出口國如何在出口產品中切實反映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總之,有很多事要做,需要研究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 ※ ※ 本文純屬【luwei】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該日志尚無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