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報道,能源智庫Ember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總發電量的34.3%,首次超過煤炭的33.1%,顯示全球對環境有害的化石燃料依賴正在發生轉變。報告中所指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和水電,相較之下,煤炭和天然氣等屬于化石燃料。
報告指出,中國和印度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方面走在前列;而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則在滿足新增電力需求時仍依賴部分化石燃料。盡管如此,2025年上半年全球煤炭發電量仍同比下降了0.6%。
Ember高級電力分析師Malgorzata Wiatros-Motyka表示,“大多數經濟體都希望擴大清潔電力,但有些國家在抓住機遇方面更具戰略性。”
她特別指出,中國在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方面非常高明,這種轉變還增強了國家能源自主性,因為可以減少對他國能源進口的依賴。“在新興經濟體中,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這顯示出有些國家可能錯過了機會。”
報告顯示,包括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亞在內的一些國家創下太陽能發電記錄,太陽能占其總發電量的比例達到或超過20%。
與此同時,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今年上半年略有下降,因為太陽能和風電增長超過了電力需求增幅,從而減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
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增長中占主導地位,占全球太陽能發電增長的55%,而美國僅占14%。然而,隨著特朗普政府大幅縮減清潔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增長可能會放緩。
盡管全球(包括美國)在清潔能源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增長的電力需求讓可再生能源難以完全滿足消費需求。瑞士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Daniel Cohan指出,這部分原因來自人工智能技術與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
“美國的電力需求在過去幾十年基本停滯,但隨著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加密貨幣等的發展,以及工業用電和空調需求增加,電力需求現在以每年約3%的速度增長,而不是停滯或僅增長1%。”
Cohan表示,全球和美國的大部分新建電廠都以風能、太陽能和儲能為主,但這些新電廠目前正面臨需求增長的考驗。
“關鍵在于新增的風電和太陽能能否跟上需求增長速度。如果增長不夠快,就必須讓現有的天然氣和煤電機組比以往更頻繁運行。”
他指出,雖然一旦投運,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更低、環保性更好,但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仍是一大挑戰。中國等國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預見到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長,并進行了大量投資。
“中國將上世紀50年代貝爾實驗室開發的技術進行規模化改造,并每年不斷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如今,全球最便宜的太陽能電池板都在中國制造,價格已下降超過90%。”
關于人類能源消費的可持續性,Cohan表示,全球在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保護環境方面即將取得顯著進展。風能和太陽能的增長速度已經足夠快,不僅抵消了電力需求的增長,甚至超過了100%的需求增量。這正是化石燃料使用開始下降的臨界點。(編譯: 鋼之家資訊部 請勿轉載 垂詢電話:86-555-2238875 181555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