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相比中國房價沒有泡沫
字體:
大
中
小 發表日期:2010-07-20 19:32 評論:1 點擊:2053
我們說房價的暴漲,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其他硬通貨也是價格暴漲的,黃金的漲幅與房價的暴漲是相當的,黃金從原來的300多美金漲到1200美金是4倍多,而石油雖然是08年危機前的一半但是從20多美元漲起來到現在80美金左右的,銅是從3000美金到6000美金,而鐵礦石更是連年暴漲。我們把的漲幅與這些世界的大宗商品對應起來,就更發現房價實際上是與之同步的。美歐等國的這一輪房地產泡沫的背后就是大宗商品的牛市。
人民日報報道2009年12月紐約房價最高的曼哈頓區的中間價格約合每平方米人民幣2.75萬元,德國首都柏林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均價約合人民幣1.7萬元;同期我國一些大城市的房價已接近甚至超過這兩個數字,但是對于這樣存在的現象本人從價值的角度進行分析,就可以理解其中的道理了。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房價漲價的成本支撐,我們說房價里面主要是土地,而土地的價值增殖在哪里?那么還是對于土地相關的投入!這些投入就是對于土地上附屬的基礎建設成本,以及這些投資所產生的效益的分配。房價的漲價一方面是投資土地附屬設施的增值,也就是對于土地上建造新設施花費了多少。我們考慮這些投入的成本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差距是遠不及中國與發達國家勞動力的差距的,因為基礎設施等土地附屬品的投資成本里面的大部分不是人力成本而是各種材料成本,這些成本是全球市場價格接軌的,而美國等國的建筑工人的高工資的背后還有大量的現代化的機械的使用,他們的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也是成倍的要高于中國農民工的,所以價值是以成本而論為主,而不僅是以收入而論,對于勞動價值論更是如此。勞動價值論與主觀價值論不同,其價值不會因為你的收入情況而改變。如果以收入而論你就會感到美國的房子太便宜了,在主觀價值論上你收入的高,就有可能主觀認知的價值更高,這也是美國更容易產生泡沫的原因,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后的房價走勢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
對于這樣的價值的構成還有一個需要修正的因素就是對于已有土地基礎設施的價值重估,由于建造成本的變化,使得現有設施的重置成本發生了變化,世界大宗商品的增值,使得這樣的土地附屬價值也出現了重估增值的需求。而在價值重估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構成房價的價值設施是要折舊減值的,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羅斯福新政時期和二戰的戰爭時期以及戰后重建時期,美國的大量基礎設施的折舊率都是非常高的,為了維護其價值是要不斷地征收物業稅進行再維護的,即使是世界上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度增長,比起幾十年來折舊得只剩下殘值而言,也是減值巨大的;對于德國也是在二戰前和戰后重建的時期進行的大規模基建,而中國的基礎建設基本上處于新建階段,沒有什么價值折舊減值反而在幾年間的大宗商品牛市下重估增值巨大,因此就此價值基礎而言美國的房價低可能還有泡沫,而中國的房價高卻是有成本價值的剛性支撐了,因此就可以理解美國、德國的中心地區的房價遠沒有想象的高了。
對于宏觀上如此再在微觀下還有不同,這個不同就是土地附屬設施所發揮的效用的變化,因為土地是不動產,新的建設投入了以后對于以前的建設的效用效率是要發揮影響的,比如新建設導致原來的建設被廢棄,那么原來的建設導致的土地價值就要減值甚至歸零,而新建造的設施使得原來的設施成為中心、核心或者樞紐,原來設施的效用就要倍增!這樣的變化可能是平均值不變而對于具體的不同位置卻是差別巨大,美國是發達社會各個地區的發展是差不多的,但是中國是發展中社會各個地區的差異是極大的,其基礎設施所帶來的增值也是不同,而且這些不同在核心城市形成了社會、經濟等活動的中心帶來了額外的商業機會,導致地區的差異更加拉大土地房屋的價格更加不均衡,所以美國的房價在全國各地的差別是遠遠小于中國的京滬與偏遠地區的差距的,我們很多人認為中國的京滬等地堪比美國房價不可接受,但是忽略了這樣的地區差別,因此中心城市中國與美國、德國相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進一步的是中國與發展相當的金磚四國相比,北京的房價不僅僅只有俄羅斯莫斯科的六分之一,而且是印度孟買的一半都不到,中國的人均GDP遠遠比印度要高的,卻不見多少人說印度的房地產泡沫。
所以綜上所述,以中國的平均房價和建造價格而論;以房地產中土地附加價值的計算和重估中;以及對于各國恩格爾系數的分析中,通過上述的地分析,中國的房地產泡沫與美日等國的房地產泡沫是要重新認識的。
※ ※ ※ 本文純屬【露水】個人意見,與【鋼之家鋼鐵博客】立場無關.※ ※ ※
|
|
評論人: luwei 發表時間:
2010-07-23 15:35 |
|
房價物價稅收向發達國家看起,
工資服務向非洲看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