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受邀參加鋼之家2024年鋼鐵產業鏈發展形勢會議,在此謹代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2023年是我國疫情防控轉段后的第一年,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但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面對復雜嚴峻的市場形勢,轉型升級的諸多陣痛,以及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鋼鐵行業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新問題、新挑戰,我們必須正面應對,齊心協力,謀劃大局。借此機會,重點談談如何認識鋼鐵行業穩增長,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如何認識鋼鐵行業穩增長 ?。ㄒ唬┙衲赇撹F行業運行呈現高增長低效益局面
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實現5.2%增長,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7.8%,高于規模以上增加值3.8個百分點,在工業行業名列前茅。1-9月全國粗鋼產量7.95億噸,同比增長1.7%,粗鋼表觀消費量(7.31億噸)同比下降1.5%,鋼材出口(6682萬噸)增長31.8%,鋼鐵增產多數被出口消化(粗鋼凈出口6400萬噸,同比增長63.3%)。但鋼材價格卻下跌12%,會員企業利潤下降34.1%,利潤率只有1.33%,企業虧損面達到近40%,10月份可能更高。1-9月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率僅為0.37%,在41大工業行業中排名倒數第三。行業總體呈現“高產量、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兩高兩低的狀態。
對于鋼產量的增加和鋼鐵工業較高的增加值,中央媒體還作為穩增長的典型進行了報道。我們不盡要問這樣的運行態勢代表中國經濟穩增長嗎?這是中國鋼鐵工業穩增長期望值嗎?
從改革開放到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之前,中國GDP年均增速在10%左右,十八大之后,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增長動能、增長質量發生明顯變化,GDP年均增速約6%。經歷了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塊頭大、底數高,潛在增長率在下降,再考慮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以及解決高速發展過程中累積的諸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繼續一味追求兩位數的快速發展已不現實,告別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把增速換到合適的“擋位”,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黨中央審時度勢,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常態,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向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是全方位多層面,絕不是只有經濟指標這一項,這是我國進入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必然要求。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絕不能再回到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老路上去,絕不能再回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所謂發展的作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發展的模式上去??倳浀闹甘揪褪且笪覀兗纫丛鲩L速度,更要看增長質量。
?。ǘ┤绾握J識鋼鐵穩增長
鋼鐵行業高增長低效益已延續了一年有余,即便如此,我們尚未看到鋼鐵企業積極主動大范圍減產,大家都寄希望通過自己多生產攤薄成本,通過自身的競爭優勢,迫使其他企業率先減產。不少企業也在低價競爭,造成惡性循環,形成了目前價格持續下跌、效益處于微利的局面。甚至部分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地方的經濟指標,給企業下達增產指標。以上種種現象導致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即使不虧損的企業可能也是減少了折舊或是非鋼利潤,甚至有的企業已經出現了現金失血,但為了保持今年的產量基數,還在努力維持生產。當前鋼鐵行業似乎陷入了“囚徒困境”。
鋼鐵產量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煤炭和鐵礦石,增加了碳排放。近年來我國鋼鐵產量保持在10億噸級,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80%以上,居高不下。近三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均超11億噸,需求旺盛導致價格難以下跌,特別是今年以來鋼材價格下跌、行業效益大幅回落,但(生鐵產量增長了2.8%,)鐵礦石價格依然堅挺,甚至逆勢上漲,10月24日國家宣布增加國債發行1萬億,鐵礦石連漲4.4美元/噸,利好全部被進口鐵礦石吃掉。
另一方面,鋼鐵產量增加,很大部分被出口消化。1-9月我國鋼材出口量同比增加1600萬噸,增長32%,但出口均價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持續下跌,9月份(降至814美元/噸)較年初下降40%,出口呈現“以價換量”的局面,其中存在大量的買單出口。出口產品結構中普通產品大量增長,高端產品占比下降,這已引起部分國外市場的反感,今年貿易摩擦明顯增多。從近期協會與東南亞各國鋼協交流發現,當地企業認為中國鋼材大量低價出口沖擊了本地市場。
可見,鋼鐵行業穩增長首先應拋棄以規模產量為中心的傳統經營觀念,轉向以效益為中心。鋼鐵企業要認識到,再靠提高裝備水平,降低成本,實現競爭優勢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證明,行業有為自律,有效調控產量是新發展階段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更重要的新選擇。在這種大背景下,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才有效。當然國家要加強對那些違規產能、嚴重污染環境、靠苛扣職工工資的企業進行嚴格的督查。這應是高質量發展的真正內涵。簡單來說,鋼鐵行業穩增長應是有效益的、可持續的高質量增長。企業要有利潤的收入,要有現金的利潤。地方經濟也應該是有質量的發展和有效益的產值,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只為規模的盲目生產應該受到約束。
?。ㄈ┕┙o側結構性改革曾為原材料行業創造過中低增速高效益的發展階段
我找了一段我在2018年10月29日在鄭州參加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第十二屆學術會議的交流發言,題目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原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小題目是“我國原材料行業總體運行平穩,向高質量發展跡象明顯”。找出來與大家分享:
十九大以來,我們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去產能為中心,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材料行業運行情況發生顯著變化,生產保持平穩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行業效益大幅回升。
近兩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一直穩定在6-6.9之間,但原材料行業的增加值一直比較低。2017年原材料行業增加值只有2.4,其中冶金-0.8。2018年1-9月,原材料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增速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低1.7個百分點;其中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增加值分別增長4.4%、5.4%、5.2%和3.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2018年1-8月,原材料行業利潤同比增長43.4%,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高出27.2個百分點;其中冶金、石化、建材利潤同比分別增長73.1%、102.5%、46.1%。在昨天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14.7%,利潤增長較高的仍然是石化、鋼鐵、建材等行業。同時我們也注意到1-9月除粗鋼、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增長6.1%、4.2%外,水泥、平板玻璃、乙烯等主要原材料產量僅增加了1.0%、0.4%和2.0%,行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可見,原材料行業雖然增加值低,產量增加也一般,但利潤水平遙遙領先于其他行業,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高效益轉變跡象明顯,充分證明了十九大提出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分析成因,主要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游投資拉動(1-9月,全國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9.9%,高于前兩年的增速,下游投資增長有效的拉動了原材料產品需求。)、加強環保治理督查效果和資金供給總體適中的共同影響。
?。ㄋ模╀撹F行業如何發展
分析之前,我再請大家看一組數據,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數據后,有關專家分析了“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終消費支出為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為29.8%,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進出口貢獻率為-13.0%,下拉GDP0.7個百分點。尤其在三季度,由于消費持續回升,出口下行,投資增速回落,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到94.8%,消費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我認為這是經濟發展的潛在增長的正常規律,后工業化階段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占主要地位。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增長動能轉換趨勢明顯,宏觀經濟出現的變化深刻影響到鋼鐵行業的發展,在消費端體現的淋漓盡致。鋼鐵行業不是最終消費領域,其需求取決于建筑業和制造業的增減。2022年中國粗鋼表觀消費量9.6億噸,盡管仍是10億噸級,但較2020年下降約9000萬噸,國內鋼鐵消費短短兩年內下降近億噸,這是行業必須認清的現實,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房地產市場。從房地產市場看,2020-2022年期間,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由22億平方米降至12億平方米,降幅46%,今年1-9月下降23%,全年或不到10億平方米。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刺激政策,但隨著中國人口總量下降及出生人口下降,未來2-3年內房地產市場仍將深度調整。從基礎設施建設看,2011-2020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高峰期,根據《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期間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量與2011-2020年大體一致,預示著基建建設強度將會減弱。從制造業看,以往中國制造業對外依賴度較大,隨著美西方實施脫鉤斷鏈政策,不利于制造業出口。在分析今年的經濟增長乏力上許多同志都把需求不足作為原因之一,但是行業內也有不少同志認為如此高的鋼產量既使考慮出口,在國內的消費也是足夠大的。大家感受的需求不足,實際上是占30%以上的房地產消費一直在下降,總的消費并不低。在下游需求增長空間有限的背景下,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峰值已經出現,我國這么大的產量也決不能像日韓一樣靠出口消化,政策不允許,進口國也不允許。
今年協會開展了大量調研,并形成初步共識,當前鋼鐵市場不太可能如2008及2015年后迎來新一輪上升走勢,在房地產市場處于震蕩下行的大趨勢下,粗鋼產量難以再創新高。房地產是影響鋼鐵需求的關鍵變量,螺紋鋼是影響鋼材總體價格走勢的標桿。如不進行有效的產量控制,行業再不自律,鋼鐵行業可能在微利邊緣徘徊。
因此,鋼鐵企業應充分認識當前鋼鐵產量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企業效益低下,行業增加值的增長與企業效益相悖,有悖于穩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取向。企業要加強自律,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遵循“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以供需平衡為原則”的自律生產方式,按照 “三定三不要”原則,減少無效供給,主動減產,杜絕惡性競爭,堅持有訂單的生產、有利潤的收入、有現金的利潤,堅決反對低價競爭,真正做到低于成本不銷售,追求有質量的經營、有效益的發展。
龍頭企業要率先垂范,不僅要落實囯家控產要求,完成各自任務,更要發揮帶頭引領作用,主動站在行業的角度謀大局,而不是滿足于自己跑贏大盤,以維護各區域市場的良性運行,踐行聯合重組的本意和宗旨,帶領行業齊心協力渡難關,相信最終也將是最大的贏家。
鋼鐵行業正在積極探索可實施、可操作的產能治理新機制,控制鋼鐵產量要兩手抓,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過去兩年的實踐證明,鋼鐵調控符合市場規律。如果鋼鐵行業調控不理想,可能會直接導致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行業效益下滑,保供穩價任務將更加艱巨,這不符合穩增長要求。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將已經出臺的鋼鐵調控政策強化落地,引導市場預期,促進鋼鐵行業穩增長。
二、穩增長如何推動電爐短流程煉鋼高質量發展 我國廢鋼產出量嚴重不足,因此國家確定了有序發展電爐鋼政策。隨著低碳對鋼鐵行業提出越來越迫切的要求,鋼鐵協會正在積極促進廢鋼相關政策的落實,為我國電爐鋼的發展創造條件,特別是支持全廢鋼電爐煉鋼發展。除了要加快研究將碳排放考核體系向短流程實施傾斜,解決好國內廢鋼稅收價格洼地、貨票分離等問題,將列入規范企業的全廢鋼電爐生產企業不納入“兩高”項目,差別化產能置換、電價和水價等政策支持的同時,從產業實際出發,進一步優化產業政策,將全廢鋼電爐的限制類門檻降低為70噸,以鼓勵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煉鋼發展,有助于推動經濟穩增長。這次國家產業指導目錄修改為我們創造了機遇,在國家發改委公示的過程中,許多企業、單位提出了明確建議,在限制類目錄中將采用全廢鋼為原料的電爐容積從100噸降至70噸,并委托協會進行了匯總,我們組織規劃院、信息院進行了認真研究,正式向發改委報告建議進行修改。產業指導目錄修改一次,機會難得,將管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直接關系到我國低碳綠色發展的裝備選擇的重大問題,建議發改委充分考慮行業的意見,堅定不移地進行修改。理由如下:
一是有助于提升電爐生產競爭力。目前,70噸左右電爐基本都采用了不開蓋、廢鋼連續加料、強化供氧、大比例留鋼操作、偏心爐底出鋼、多爐連澆等先進適用技術,實現了快速高效低成本生產。從當前國內電爐運行指標來看,在各項生產指標數據上,70噸左右電爐不比100噸以上電爐差,且新建項目70噸左右電爐固定資產投入產出最為經濟,有利于提高電爐企業競爭力。
從流程結構看,電爐不是越大越先進,電爐—精煉—鑄機—軋機之間的能力匹配至關重要。70噸左右電爐與棒線材、型鋼軋機相匹配比較合理,便于全流程協同運行和鑄坯高比例高溫熱裝熱送,有利于節能減排降碳、降低生產成本。9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專門對電爐的造型問題提出了老人家的真知灼見,也建議將全廢鋼冶煉生產棒線材的電爐降至70噸以下,并一直催問產業目錄的修改進展。
二是有利于擴大國產電爐需求。2017年以來,我國新建投產電爐中,100噸及以上電爐以進口為主,國內企業目前難以競爭。100噸以下電爐以國內長春電爐、無錫東雄為主,國外企業為輔。從機械裝備水平與電控水平來看,70噸左右電爐國產化程度高,性能和進口100噸電爐不相上下。降低限制類門檻,有利于推動新建項目中電爐裝備國貨國用,促進國產裝備制造業發展,有利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各位來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盡管鋼鐵行業的發展遇到一系列困難與挑戰,但鋼鐵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沒有變,仍是實體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頂梁柱”“壓艙石”。鋼鐵行業未來發展仍然大有可為,中國鋼鐵行業有條件、有能力克服各種艱難險阻。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鋼鐵人應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咬定青山不放松,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把握未來,努力實現鋼鐵行業高質量穩增長。
最后,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