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報報道,澳大利亞礦業巨頭一向不畏政治交鋒,必和必拓更是如此。
2010年,必和必拓強烈反對超額利潤稅,并在過程中助推了一位總理下臺。2017年,西澳大利亞州某黨派領袖因主張提高礦山租賃費,在必和必拓的反擊宣傳中失去了議席。自2022年以來,該公司又不斷抨擊昆士蘭州工黨推出的新版煤炭特許權使用費制度,如今這一制度也得到了自由國家黨政府的支持。
本周三,必和必拓與其合資伙伴三菱宣布,將以“不可持續的”特許權使用費和市場環境為由,暫停昆士蘭州博文盆地的薩拉吉南煤礦運營,并削減全州750個崗位。公司同時表示,將對位于麥凱的必和必拓 FutureFit學院進行戰略評估,該培訓新礦工的教育設施或因特許權制度“對回報的不利影響”而面臨調整。
緊隨其后,英美資源(Anglo American)和QCoal兩家在昆士蘭運營的礦業公司也宣布裁員。 問題不止在“稅” 事實上,裁員與停產背后不只是特許權使用費。博文盆地是必和必拓三菱聯盟(BMA)的核心產區,其主要為露天焦煤礦。不同于必和必拓正在逐步退出的動力煤業務,焦煤(冶金煤)用于煉鋼,仍被公司視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或缺”。
但煤礦盈利能力已明顯下滑。開采深度增加導致燃料消耗和設備磨損加劇,推高了生產成本。與此同時,行業長期面臨技能短缺,工人薪資和人工成本持續上升。
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分析師Andrew Gorringe指出:“他們面臨成本問題——特許權使用費只是其中之一,但絕不是主要因素。”他批評礦商在價格高企時一味追求產量擴張,“幾乎沒有考慮成本”。
2022年,俄烏沖突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焦煤價格一度飆升至每噸600美元以上。但如今已回落至200美元以下。為在價格高漲時獲得更多公共收益,昆士蘭工黨政府于2022年引入三個新的特許權使用費等級,以便在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期間獲取更大份額的財富。價格較低時,基準費率保持不變。
Gorringe的研究顯示,自2018年以來,昆士蘭焦煤生產商的單位現金成本上漲了50%。在2025年,特許權使用費在其成本結構中的占比反而低于疫情前。
政治話語與產業前景
必和必拓將特許權使用費稱作昆士蘭政府的“煤炭稅”,顯然是帶有政治色彩的措辭,意在激發公眾對礦業的支持。然而,從法律上講,礦產屬于州政府所有,企業繳納的費用是使用礦產資源的特許權使用費,而非稅收。
清潔能源咨詢機構Climate Energy Finance分析師Matt Pollard指出,推動礦業裁員與投資決策的真正動力在于“澳大利亞最大化石燃料出口之一——焦煤的結構性衰退,以及生產單位成本的上升,而非所謂的‘全國領先’的特許權使用費制度”。
隨著價格繁榮期結束,煤礦企業通常會削減崗位,并重新聚焦于降低生產成本。這在近期一系列裁員與停產消息中已顯而易見。部分項目若脫離高價周期,可能根本無法維持運營。
必和必拓將麥凱培訓學院的未來與特許權使用費掛鉤,頗有“最后通牒”之意,似乎是在試圖迫使州政府重回談判桌。
必和必拓再一次證明,它從不畏懼政治斗爭。
(編譯: 鋼之家資訊部 請勿轉載 垂詢電話:86-555-2238875 181555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