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鐵礦石市場的里程碑式貨幣變革?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已與中國買家達成一項突破性協議,將其 30% 的鐵礦石現貨交易結算貨幣從傳統美元轉為人民幣(RMB)。該關鍵協議定于 2025 年第四季度(Q4)生效,不僅標志著大宗商品交易長期遵循的慣例出現重大轉變,也預示著全球鐵礦石價格格局的權力平衡可能迎來調整。?
此次協議絕非簡單的貨幣更換。業內人士指出,它要求 “整合國內銀行貸款、跨境支付系統與匯率對沖工具,構建全流程閉環體系”。這一復雜的金融架構,凸顯出該協議對必和必拓與中國合作方而言均具備重要戰略意義。?
參考必和必拓 2024 年對中國的鐵礦石發貨量(約 2.95 億噸),此次貨幣轉換規模相當可觀。30% 的人民幣結算部分對應年交易量約 8850 萬噸,折合貿易價值約 80 億至 100 億美元。?
解析必和必拓轉向人民幣結算的戰略考量?
該協議的達成,源于一段貿易緊張期 ——2025 年 9 月末,中國買家曾暫停與必和必拓以美元結算的鐵礦石交易。這一舉措是中國相關方擴大市場影響力的整體戰略之一,此前全球鐵礦石市場長期由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福蒂斯丘等國際大型礦企主導,這四家企業合計占據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 70%。?
經過談判,必和必拓同意接受人民幣結算條款,為澳中資源貿易關系開啟新篇章。盡管美中貿易摩擦仍在影響全球市場格局,但此次轉變體現出務實的商業適應態度。?
必和必拓旗下西澳大利亞鐵礦石部門年產能超 2.9 億噸,是中國龐大鋼鐵產業的關鍵供應商。這種合作關系使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格局,同時也為各自創造了戰略籌碼。?
貨幣結算變革的觸發因素?
2025 年 9 月中國買家暫停美元結算交易是此次貨幣變革的直接導火索,但更深層的戰略考量才是推動變革的核心動力。?
中國買家的核心優勢?
- 降低匯率風險:大幅減少鐵礦石采購中美元與人民幣匯率波動帶來的暴露風險。?
- 壓縮財務成本:削減貨幣兌換手續費及相關采購開支。?
- 優化成本匹配:實現原材料成本(人民幣計價)與成品鋼價格(同樣以人民幣計價)的更好銜接。?
- 增強議價能力:提升與全球礦企在價格談判中的話語權。?
必和必拓的務實市場保全策略?
必和必拓的妥協,本質是為維持其最大出口市場準入權的戰略決策。2023 年,澳大利亞供應了中國 67% 的鐵礦石需求,對應規模約 7.1 億噸,這一數據凸顯出該貿易關系的不可替代性。?
與此同時,此次變革的時機也與全球貨幣多元化趨勢、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尤其在戰略大宗商品市場)的持續努力相契合。?
人民幣結算協議的核心內容?
必和必拓與中國的協議包含多項關鍵條款,既規范了當前貨幣轉換的實施路徑,也為未來可能的拓展奠定基礎:?
必和必拓接受的核心條款?
- 必和必拓對中國的鐵礦石現貨交易中,30% 以人民幣結算;?
- 協議專門適用于中國港口的 CFR(成本加運費)定價模式;?
- 2025 年第四季度啟動實施;?
- 2026 年必和必拓長期鐵礦石合同仍以美元計價,設觀察期;?
- 未來人民幣長期定價談判能否推進,取決于中國人民幣鐵礦石指數的市場認可度。?
這種分階段推進的方式,體現出必和必拓的謹慎態度 —— 先在現貨市場驗證人民幣結算的有效性,再考慮是否拓展至規模更大、價值更高的長期協議。2026 年長期合同的觀察期,將用于評估新結算體系的實際運行效果。?
若要實現人民幣長期定價,中國人民幣鐵礦石指數需滿足國際標準:具備充足流動性、透明的計算方法,且能抵御操縱風險 —— 這些都是國際金融體系下大宗商品基準指數的必備條件。?
結算機制:幕后運作細節?
- 轉向人民幣結算絕非簡單的貨幣替換,而是需要整合多個金融系統與風險管理工具:?
- 依托中國國內銀行貸款體系,為買家付款提供便利;?
- 借助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大概率會采用中國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
- 建立匯率對沖機制,降低貨幣波動風險;?
- 構建覆蓋交易全周期的閉環流程。?
2023 年,CIPS 處理金額達 134.5 萬億元人民幣(約合 18.9 萬億美元),為全球大規模人民幣結算提供了可擴展的基礎設施支撐。此外,大連商品交易所(DCE)2013 年推出的人民幣計價鐵礦石期貨合約,已成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為人民幣計價的價格發現提供了堅實基礎。?
市場影響與權力格局調整?
人民幣結算變革正為全球鐵礦石市場及更廣泛領域帶來連鎖反應,重塑供需雙方的權力關系,甚至可能影響全球貨幣趨勢。?
提升中國在鐵礦石市場的地位?
-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連同中國鋼鐵企業與貿易商,將通過此次協議獲得多項戰略優勢:?
- 大幅降低鐵礦石進口中美元與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
- 減少貨幣兌換費用,降低財務成本;?
- 優化成本結構,提升采購效率;?
- 增強與全球大型礦企的談判地位。?
外媒援引業內消息稱,該協議 “將增強中國鋼廠的談判能力,未來數月或有助于改善其盈利能力”—— 這一影響尤為關鍵,因 2025 年 9 月中國鋼廠受鐵礦石價格高企、鋼材需求疲軟影響,盈利空間已明顯收窄。?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與鋼鐵生產國(2024 年粗鋼產量約 10.2 億噸,占全球產量 54%),一旦采取集體行動,便具備強大的市場影響力。?
更廣泛的貨幣影響?
- 此次結算變革對全球貨幣市場與貿易格局具有深遠意義:?
- 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中的使用比例,挑戰美元主導地位;?
-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實質進展;?
- 可能削弱美元在鐵礦石交易中的壟斷地位;?
- 促進全球大宗商品貿易的多元化發展。?
2024 年,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據 SWIFT 數據),占國際支付總量約 4.7%;但同期全球 80% 至 85% 的大宗商品貿易仍以美元計價。此次協議是中國戰略的重要一步 —— 在其具備強大采購力的戰略大宗商品領域,減少對美元貿易結算的依賴。?
全球鐵礦石供應鏈背景?
要充分理解必和必拓與中國的協議,需先認清全球鐵礦石供應高度集中的格局,以及中國在其中的關鍵角色。?
必和必拓在中國鐵礦石供應中的地位?
該協議所處的市場環境具有高度集中的供應特征:?
- 四家大型礦企(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福蒂斯丘)控制中國 70% 的鐵礦石進口;?
- 2024 年必和必拓對中國鐵礦石發貨量達 2.95 億噸;?
- 2024 年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總量約 8.81 億噸,價值 1360 億澳元;?
- 中國始終是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與鋼鐵生產國。?
這種集中供應格局雖為大型礦企賦予了顯著議價權,但也使它們容易受到中國買家集體行動的影響 ——2025 年 9 月的交易暫停便是典型例證。?
必和必拓的競爭對手同樣高度依賴中國市場:2024 年力拓對中國鐵礦石發貨量約 3.2 億噸;巴西淡水河谷每年對中國發貨約 2 億噸,但運輸周期(30-45 天)遠長于澳大利亞供應商(7-14 天)。?
市場初步反應?
市場對該協議的反應較為克制,但已顯現出長期結構性變革的跡象:?
- 業內人士預計中國鋼廠議價能力將提升;?
- 分析師預測中國鋼廠盈利能力或改善(2025 年 9 月該指標已走弱);?
- 2025 年 10 月 9 日(中國假期后首個交易日),鐵礦石價格出現小幅上漲。?
這些反應既體現了協議的即時實際影響,也暗示其可能為全球鐵礦石交易慣例帶來更廣泛變革。目前行業主要依賴獨立價格評估機構的每日現貨報價(如普氏 62% 鐵含量鐵礦石中國 CFR 價格),作為現貨與長期合同的參考基準;人民幣結算的整合,需與這些現有基準體系進行細致銜接。?
鐵礦石交易的未來展望?
必和必拓與中國的協議為鐵礦石市場人民幣結算的拓展搭建了框架,也引發了關于全球交易結構未來演變的關鍵疑問。?
長期合同的演變方向?
協議明確了人民幣結算向長期合同拓展的可能路徑:?
- 必和必拓為 2026 年長期合同設定觀察期,期間仍以美元計價;?
- 若中國人民幣鐵礦石指數獲得市場認可,將啟動人民幣長期定價談判;?
- 過渡期將用于測試新結算體系的可靠性與效率。?
人民幣長期定價要取得成功,該指數需滿足核心市場認可標準:?
- 具備充足交易量,確保代表性;?
- 與現貨市場行情高度關聯;?
- 吸引多元市場參與者(礦企、鋼廠、貿易商);?
- 指數計算方法完全透明。?
據行業估算,大型礦企 50% 至 70% 的鐵礦石銷量來自長期合同,其余為現貨交易。這意味著,人民幣結算向長期合同的拓展,其影響將遠大于初期的現貨市場變革。?
其他礦企是否會效仿必和必拓??
必和必拓開創的先例,引發了力拓、淡水河谷、福蒂斯丘等競爭對手是否會跟進采用人民幣結算的疑問。影響它們決策的關鍵因素包括:?
- 對中國需求的依賴程度(例如 2024 年力拓對中國 3.2 億噸的發貨量);?
- 必和必拓 2025 年第四季度初步實施的成效;?
- 中國買家推動人民幣結算標準化的壓力;?
- 對貨幣風險及人民幣定價機制穩定性的擔憂。?
若后續出現批量跟進協議,可能加速人民幣在全球鐵礦石貿易中的應用,進一步挑戰美元主導地位;反之,若必和必拓的轉型遭遇運營障礙,其他礦企或會采取更謹慎的態度。?
隨著市場聚焦必和必拓 2025 年第四季度的實施進展,此次協議已成為潛在的轉折點 —— 它或將重新定義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商品(鐵礦石)未來數年的定價與結算模式。(編譯: 鋼之家資訊部 請勿轉載 垂詢電話:+86 13062776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