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29日,由鋼之家網站主辦,邯鄲正大制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歐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聯辦,上海期貨交易所、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盤古云鏈(天津)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建發金屬有限公司、上海鋼鐵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鑌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聯辦,河南天元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天津友發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鋼鋒實業有限公司、中鐵物資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大宗物資網特別支持,中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寧夏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春煦鋼鐵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申銀萬國期貨有限公司、永安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黎城粉末冶金有限責任公司、承德信通首承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靖江太和港務有限公司、安徽鋼之家、安徽鋼之家供應鏈、重慶鋼之家、易鋼投資支持的《鋼之家網站2024年鋼鐵產業鏈發展形勢會議》在南京召開。在本屆會議期間,舉辦了《鋼鐵供應鏈模式創新》、《鋼之家網站2023年秋季報告會》、《產業金融化與風險管理》、《鋼之家期現實戰心得交流會》、《第二十六屆鋼鐵企業市場信息聯席會議暨第九屆鋼鐵生態圈市場信息大會》、《原燃料市場形勢與結構性問題研究》和《鋼材:低碳環保·結構調整·模式創新》等七場專題論壇。來自國內外包括120多家鋼廠和80多家原燃料企業在內的產業鏈企業及相關機構、媒體等700多家單位的900多名嘉賓參加了本屆會議。
在10月28日下午舉辦的《鋼材:低碳環保?結構調整?模式創新》專題論壇上,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執行會長王文金作《我國特鋼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執行會長王文金
作《我國特鋼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王總首先介紹了目前中國特鋼行業發展的現狀。我國鋼鐵行業經歷了探索發展、穩步發展、加速發展和全面發展四個階段,目前我們正處于全面發展階段,粗鋼產量高位波動,但增速明顯放緩,從2015年的80383萬噸提高到2022年的101796萬噸,年均增速3.4%,未來我們要做好步入減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準備。我國鋼鐵業擁有最大、最活躍的內需市場,最全、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多、最豐富的人才資源,最新、最先進的技術裝備,以及最快捷、最完整、最縝密的上下游產業鏈體系。“十三五”以來,中國特鋼企業協會統計粗鋼產量保持穩定增長,2016-2021年年均增速4.2%。2022年,特鋼粗鋼產量達到10129萬噸,同比增長7.6%。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將會帶動特鋼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一帶一路也給特鋼行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挑戰,王總認為挑戰表現在:特鋼競爭白熱化,尤其是優轉特進一步加劇了競爭;產能過剩的隱憂已現雛形,特鋼產能急劇增加;汽車電動化、輕量化將讓特鋼用量大幅減少;未來五年棒材將會是繼鋼管、鋼板之后的下一個紅海。接著,王總指出,近年來以中信特鋼集團、沙鋼集團、建龍石鋼、寶武集團、中天濟源以及優轉特的普鋼企業為首的鋼企將會加劇紅海競爭態勢。
接著,王會長又詳細介紹了特鋼行業發展趨勢,目前我國特鋼產品結構不斷變化,特殊質量合金鋼、優質合金鋼、優質非合金鋼占比不斷增加,而市場需求同樣有所變化,包括房地產需求下滑,新能源、風光電、氫能等新需求增長,鋼結構、造船等傳統需求升級。具體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增加,體現了中國“換”道超車成功,但汽車輕量化及新能源汽車將讓汽車用鋼需求減少15%-20%;能源方面,風電未來重點關注海上風電,聚焦河北、山東、福建、海南、廣東等區域,水電領域截止目前全國已規劃了183個抽水蓄能項目,主要涉及780CF鋼板、壓力鋼板及蝸殼,而煤電領域未來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有巨大發展空間,到2035年,核電在我國電力結構中占比需要達到10%,投產規模也將高速增長。目前我國特鋼行業消費呈現出以下特點:以中低端為主;中高端需求潛力強,增量主要來源于裝備制造業;下游需求增長點不斷涌現,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需求增加。對于往后我國特鋼消費講如何發展,王總指出“十四五”期間,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設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和相關政策帶動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裝備制造、汽車等行業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優特鋼需求量仍將有所增長,預計到2025年我國優特鋼需求量約為1.44億噸,比2020年增長5.9%。從細分品種看,齒輪鋼、軸承鋼、工模具鋼、彈簧鋼和高溫合金等重點品種需求仍有一定增長空間。
接下來,王總對于特鋼短板材料的相關情況做出分析,他指出目前鋼鐵短板材料主要集中于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電力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石油石化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領域,從品種結構上看,大部分以高溫合金、超高強鋼、特種不銹鋼、高端軸承鋼、高端齒輪鋼、高端彈簧鋼等為主,具有批量小、規格多的特點。這些問題由來已久,目前開展攻關和推廣應用工作面臨最主要的幾點挑戰就是原創性不強、主動性不強、協同性不強。
最后,王總針對未來特鋼行業發展提出了幾點感想,王總認為我國特鋼未來發展在海洋,未來新型結構材料發展將呈現超強韌化、輕量化、結構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同時,我國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鋼總體水平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5-10年差距,但是經過長期技術攻關,我國在600°C超超臨界火力發電用耐熱合金已具備明顯優勢,目前我國700℃超超臨界技術與國外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中國特殊鋼的未來應該走中國路,建設中國自主特鋼,這樣才能為民族的發展做出貢獻!
【會議報道按現場紀錄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核】
(編撰: 鋼之家資訊部 請勿轉載 垂詢電話:021-50583120 1356492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