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在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出口競爭中,不僅美國、卡塔爾和澳大利亞在角逐市場份額,馬來西亞也加入了這一行列。該國正通過調整本國能源結構,騰出更多天然氣用于出口。
根據Kpler和Ember的數據,截至2025年,馬來西亞的動力煤進口量和燃煤發電量均創下歷史新高。
這一“煤改氣”的策略讓馬來西亞——全球第11大天然氣生產國——能夠將更多天然氣用于出口,從而創造寶貴的貿易收入。然而,這一轉變也帶來了代價:由于馬來西亞需要進口大部分煤炭,電力部門碳排放量在2025年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
盡管如此,從經濟角度看,這一舉措被視為合理。馬來西亞從LNG出口獲得的收入約為進口煤炭支出的兩倍,因而擴大LNG出口仍具吸引力。不過,業內人士指出,該國增加出口的額外LNG供應,可能在未來幾年加劇全球市場的供過于求。
進口激增:煤改氣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每年僅生產約300萬至400萬噸動力煤,但進口約3000萬至3500萬噸,主要來自鄰國印度尼西亞。海關數據顯示,這部分進口煤每年成本約 50億至60億美元。
燃燒這些煤炭——目前提供了全國約一半的電力——每年排放約 7200萬噸二氧化碳。自2016年以來,燃煤已取代天然氣成為馬來西亞的主要發電來源,使電力行業排放量在2025年達到紀錄高位。
在本世紀初,天然氣曾占馬來西亞發電量的80%,截至2025年僅約30%,而燃煤比例則從不到10%上升至主導地位。
釋放天然氣出口潛力
減少國內電力用氣,讓馬來西亞能夠將更多天然氣用于出口。事實上,早在2000年代初,馬來西亞曾短暫成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并自此長期位列全球前五大供應國。
過去,馬來西亞能源企業高度依賴國內天然氣,既作為發電主要能源,又是重要的出口收入來源。但近年來,政府逐步控制天然氣在電力系統中的使用,將更多氣源輸送至LNG出口基地,再供應日本、韓國等高價市場。
促使這一政策轉向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國內天然氣儲量下降。能源研究機構Energy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探明天然氣儲量從約20年前的1.15萬億立方米下降至目前的9100億立方米。
經濟邏輯:出口更值錢
為了最大化資源價值,國有石油與天然氣公司Petronas(國家石油公司)仍致力于擴大LNG出口,并計劃在2027年啟用第三座浮式LNG出口設施。
雖然出口合同細節未公開,但業內估算,馬來西亞LNG年出口收入約 120億美元,相當于煤炭進口支出的兩倍左右。
因此,從經濟角度看,馬來西亞長期保持LNG出口勢頭的理由依然充分。
不過,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氣仍對馬來西亞國內供能至關重要,該國在部分年份也會適量進口LNG,以應對高峰期電力需求或價格波動。此外,馬來西亞還同意采購部分美國LNG,以作為與美國貿易談判中避免出口關稅的一部分條件。
(編譯: 鋼之家資訊部 請勿轉載 垂詢電話:86-555-2238875 18155520624)